新课标理念下构建德育叙事圈

【所属模块: 校本研修 作者: 贾敏 发布时间: 2023/12/11 10:03:54 点击数: 0】

德育叙事作为完整的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是对真实的心灵叙事、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层触摸,对儿童叙事性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故事内容,就是为了帮助儿童将经验与反思重整为叙事。如果学生能进行一个个鲜活的叙事活动,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道德敏感性和机智,获得道德生命成长。

道德与法治课堂借叙事,使德育能够抵及人心。但现实中叙事主体缺位、语言苍白等时有发生。课堂陷于美德袋式直接德育模式的弊端,教育环境中温度和效度尚未有力达到。四下《生活离不开他们》以劳动者为话题,通过情境化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都是重要且平等的,进而指向以实际行动尊重、感谢各行各业劳动者。

“VMP”成长效应下的叙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说教的局限。强调主题索引、融合多种实景形式、升华叙事典型,让课堂成为儿童表达内心世界的平台,促进生命成长的舞台。用透素材,将教育要求隐藏于鲜活的叙事中,大道至简推进德育的温度、厚度和深度。

教材中与劳动相关的内容是螺旋上升的,基于这样的教材主题开展“主题索引式”德育叙事教学。在主题的循序推进中,学生感情色彩愈演愈烈。围绕主题,把握故事的情节性和情景性。从而打动学生心灵,走进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故事经过情感润色地叙说后,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其产生感触。本课中的叙事既承认学生的经验与方式,又回应学生的需要与困惑。归于生活,寻觅劳动者背后的温度。

故事性是叙事德育特有的特点,抓住学生天然的“故事情结”。找准故事中最能吸引听者兴趣的部分,挖掘其中的叙事价值。如案例中将学生每日都能见,却忽视了的保洁阿姨请来现场。素材中的劳动者不再是没有情感的僵硬知识点,而是叙事中有血肉的活生生的人。

“留心处处皆学问”,素材呈现要有章法,教师引导学生做“有心人”。留意得越多越充分,实践应用就越能得心应手、准确应用和运用自如。叙事技巧上教师指导学生语言要少而精,关注听众反馈。

 

 


下一篇: 知行合一

免责申明:
分享到 百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