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堂丨牵着蜗牛,去散步
亲爱的家长们:
大家好!又到了我们的每月1号之约。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有关于孩子磨蹭的话题。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每天从起床到睡觉,都要不停的催催催,自己急得不得了,而孩子却还在那儿磨啊磨。面对一个爱磨蹭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呢?
为什么我的孩子爱磨蹭
1.天生慢热。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的性格也都不一样。有些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紧不慢,很有可能这就是一种天生的性格。这类孩子往往专注力更强,更有耐心,而磨蹭只是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2.自控力差
自控力在本质上是控制冲动,它与大脑的神经系统有关,是一种生理能力。具体的说,人的自控力,体现的是大脑内“前额叶”与“边缘系统”的竞争。前额叶作为我们大脑最晚出现的新皮层,25岁以后才能真正成熟,边缘系统这个古老的脑结构一路伴随我们走来,第一要务是保证我们的生存,满足我们本能性的需求。狭义的自控力可以定义为前额叶战胜边缘系统的概率。所以,当孩子们面临短视频、手机、游戏等诱惑时,要强行克制冲动,真的很难。
3.不良情绪
面对每天枯燥的生活,做不完的作业,孩子内心里往往感到厌烦和焦虑。如果这个时候又有了来自外界的催促和指责,孩子心中将积攒更多的负面情绪。曾有科学研究表明,拖延症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不良情绪。孩子并不能化解自己积累的负面情绪,于是,他们会下意识把"拖延"当成一种应付焦虑和反抗的方式。
用心理学法则解决孩子磨蹭问题
1.超限效应:此时无声胜有声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在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以上这个故事就是超限效应的表现,具体的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所以家长们,现在理解了为什么“我越催他,他越慢”了吗?因为这其实是孩子对妈妈的攻击,或者说,是孩子针对妈妈对待自己的方式做出的反击。孩子用这种状态,表达愤怒,虽然损人不利己,但是这是无意识的反抗,是内心需要的表现。
要想改变孩子的磨蹭,就需要我们管住自己的嘴巴,也许一开始孩子还是磨蹭的,但是当他自己意识到时间快来不及的时候,他会开始行动。请记得当我们放下唠叨催促,孩子才知道为自己负责。
2.定位速效实验:一步一步往上爬
为了证明目标、反馈与效率之间的影响,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还做过相关实验。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被试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前往10公里外的村庄。第一组学生不知道路途有多远,只跟着向导走。还没走二三公里,就有学生叫苦;走到一半,学生们连连抱怨,负面情绪蔓延;最后,整个组员情绪低落,队伍散乱,溃不成军。第二组学生出发之际获知目的地,即远在10公里外的小村庄。但由于整个路途没有设立路牌,孩子只知道往前走,却不知道走了多远,还剩多远,于是走着走着,也便失去了动力。在不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学生叫苦不迭,队伍速度也越来越慢。轮到第三组学生出发,这一次,孩子们不仅知道距离,还能时不时在路途上看到路牌。上面标明了里程,已走多远,还剩多远,信息清清楚楚。结果,这组学生全程精神饱满,到达目的地。
由此可见,孩子的磨蹭拖拉,跟目标不明确、过程漫长有关。所以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把要做的事情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估算每个目标大概需要的时间,让他做到心里有数。比如周末要做的作业,可以安排半小时做语文,完成后休息放松十分钟,吃点东西或聊下天,再花半小时练习英语,继续放松十分钟……以此类推,当每一个短期目标完成时,一定要及时给到反馈。这样不仅消除了一次性完成所有作业的紧张感和压力感,还预留了时间让孩子放松一下,调整状态重新投入学习。
同时,当我们试着让孩子去规划自己的学习的时候,孩子才能真正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在学习上享有控制感。而当他可以一次又一次拿下小目标时,也是他收获成就感,重拾信心的高光时刻。
3.自然惩罚法则:经验来自失策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自然惩罚法则”。简单来说,当孩子在行为上犯了错误时,不要给孩子过多的指责,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在自作自受中体验到痛苦的责罚,明白错误后果的严重性,学会自我反省,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之前有一位家长就跟我分享了一次成功的经验,孩子上学一定要自己叫很多遍才肯起来,即便起来了也磨磨蹭蹭,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就告诉他,以后早上起床的事情不再管了,让他自己定好闹钟自己起来,结果孩子到了早上8点还在睡觉,直到班主任打电话来。自此之后,孩子每天都会自己起床去学校,也再也没有迟到。
自然惩罚法则,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磨蹭的后果,并为此付出代价,吸取教训。从而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调整自己的节奏,掌握正确的做法,渐渐地自觉快速起来。
牵着蜗牛,去散步
台湾作家张文亮在《牵着蜗牛去散步》这首诗中说: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所以,别急,多给孩子一点时间,也许他已经在很努力的前进了。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多理解他,多关爱他,让他找到自己的节奏。相信,未来的某天,我们的小蜗牛可以乘着叶片往前飞,找到属于他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