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校长室的带领下,科研、师训部门扎实、平稳地投入工作,科研获奖硕果累累,师训经验对外推荐。部门增添了新的力量——高晓宇和朱佳丽老师,以助理的身份,学习并参与辅助工作。
一、多策略多途径,为教师科研提供支持
上半年组织课题立项、科研成果评比,下半年组织论文评比。科研部门采用全员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借助教师培训给予全校教师课题及教学论文选题、撰写的指导;青春学堂活动组织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参与课题、论文孵化活动,与老师商讨确定撰写方向。假期里,通过钉钉、电话联系继续推进。有能力有意愿想参与区评比的老师,一对一进行帮扶。在校级课题、论文评价结果出炉,选择奖次高、创意点好的文章,进行两次集中指导,多次个别辅导,组织教师在会议室进行集中撰写与问题解答,小吴校长两个校区分头坐镇指导。科研室主任和助理,分工重点跟进,给予不同教师不同阶段的精准指导。区课题立项,区级规划4项,区级小课题立项19项,立项率100%;市立项4项,省规划课题立项1项;区级科研成果评比活动中,区级规划课题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区级小课题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市级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区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两校区一等奖8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5篇,获奖率两校区91.3%,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二等奖7篇,三等奖3篇,市基础教育研究室组织的各学科论文评比中,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市家庭教育研究成果评比,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的教学论文评比中,三等奖1篇;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文章2篇。除了可见的荣誉,我校科研氛围也在悄悄变化,老师们更加主动,会主动与科研部门的老师来探讨案例、课题方案、论文的想法等。
二、多渠道多方式,与教育教学携手共进
教科研不分家,教学论文的撰写,教师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提炼;同时,科研成果获奖,也能有意识地借助学术周讲座、教学课堂、校刊《星河》等向校内、区内推荐出去。本学期,文华校区承办片区科研活动,与钱塘外语学校联手推荐了两校两个一等奖的科研成果,开展了两堂教学课和两个讲座,反响佳,也得到了王特的认可。区内组织科研或学术周活动以及专题培训等,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
文华校区还被区里选中测查校本研修开展情况,各教研组围绕“项目营”开展教研活动,教研组长在面向全校教师反馈提炼作业设计与布置、批改工作的优缺,校本教研扎实有效。文华校区还迎接了余姚教师培训骨干团队前来学习,吴欢巧校长和袁玲芳老师分别就我校科研和师训特色经验做经验分享。
在教学及管理中,科研、师训努力做好了辅助、提升的工作。年级组德育项目、功勋班主任联盟活动、学校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各学科教学案例评比等,科研部门都尽力提供智慧、技术支持,与各部门携手共进。
助人者自助,部门老师在认真、踏实工作中,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区科研先进集体和个人评审活动中,我校积极参与。袁玲芳老师和高晓宇老师荣获区科研个人先进个人的称号。
虽取得一些荣誉,但依旧有进步空间。在双减和大数据驱动教学背景下,科研如何能起到引领作用,值得我们继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