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课堂变革静悄悄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07日星期三 信息来源:原创 打印

 

这里的课堂变革静悄悄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变革

为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学习”的教育理念,探索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新路径,2017年5月31日翠苑中学语文英语组的教师齐聚一堂,在录播教室聆听了两位年轻教师给我们带来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和英语课。

 首先是语文组的张柳春老师为大家开出研讨课《伟大的悲剧》,这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张老师从文本出发,制定相关的学习目标,其中课堂导学单的设计很有特色,围绕文章主题从人物的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展开教学,通过课前学习,课内展示,小组合作,逐渐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中张老师还尝试着利用思维导图,让孩子通过寻找关键词,梳理文章内容,让我们听课者深刻感受到新技术的无所不在。

 第二堂课是英语组的陈嘉妮老师《Let’s  travel》更是让我们惊叹年轻教师的钻研精神。

 陈老师的英语课板块清晰,首先从学生任务开始,听录音填空训练的是学生的听力,而这段录音无疑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而后教师利用形式多样的板块分别从几个方面让学生去介绍目的地新加坡,正是这一环节的引导和归纳,让学生从课堂的读自然地过渡到写。课堂中陈老师用AxeSlide斧子演示,在一张画布上展开的面逻辑,用最直观、最形象的表现形式把演讲者的论点展示出来。通过无缝衔接的一个个平移、缩放的画面充满动感的展示给观众。内容的组织类似思维导图,整体与细节间的平滑过度,观点和逻辑结构让学生更易把握。它打破了传统PPT一页页的线性演示逻辑,以全新的思路让文稿演示“动起来”。

 课后两位老师介绍了自己课堂设计的理念,而两位教研组长也分别对课堂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与评价。

 我觉得要实现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关键是有好的教学模型,教师能够创设有效地情景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而信息技术是作为关键教学环节的支撑。

 高效的课堂标准应该是目标清晰,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参与,情绪高度参与。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的细化应该将学习目标加上具体明确,可测量的,操作性要强的要求,课堂练习的设计问题,各种练习更是应该体现教师的意图,课前先行学习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中导学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课后作业单可以检测教学效果,巩固知识,突出主干问题,实现讲练结合的目的。

 教育改革的变化是要将原有的灌输式的课堂变成一个智慧型的课堂,要让身处其中的学生可以主动学习。因此对教师课堂组织就有更高的要求,课堂应该有值得让学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正好需要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还需要我们积极参与,慢慢摸索。

 

 

文字作者:卢旦华

图片作者:顾琦


IMG_2423IMG_2431IMG_2425

IMG_2450


地址:(翠苑校区)杭州市西湖区翠苑二区37幢 邮编:310012;(文华校区)杭州市西湖区古墩路580号  邮编:3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