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话的光影中抵达
——我校第二届课堂节语文观课及研讨活动
童话,伴随着幼时温暖的记忆而来,也带着我们在平常的生活里,寻觅不一样的景致,抵达意义的无限。2016年12月22日,初三(2)班的同学们跟随李凤施老师,走近了这样一则童话——《生发记》。
“生”自现实
李老师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切入,让大家还原记忆中的童话。总是发生在“很久以前”,常常以“过上幸福生活”结尾的童话,究竟想要传达怎样的主题?学生与文本的第二次对话,呈现出多样化的主题解读:不应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盲目跟风是愚蠢的,虚荣心使理发师损害他人……原来,童话并不是简单的幻想故事,而是有着鲜明主题的别样表达。原来,童话一直最深刻地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之中。
“发”于梦境
对比、夸张、重复、情节、人物、环境……幻想的超自然世界,梦一般的叙述与表达,即是对现实的最清醒的认知。不知不觉中,李老师已经从引导学生认识童话立意进入到让学生亲自动笔,借助手法传达某一立意的层面。在这一环节,李老师分发学生课前完成的作品,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主题,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修改,使童话的主题变得更加清晰明确。同屏到投影上的学生作品,或者从人物形象刻画入手,突出理发师的忐忑不安与小镇居民的盲目跟风;或者从情节重构出发,虚构出假发店倒闭的情节,借以强化讽喻现实的效果。

“记”乎深意
这节课,李老师不仅挑战了童话写作这一颇有难度的教学内容,而且积极尝试微导学在语文课前的运用。课前,李老师截取童话原作开头,让学生根据开头续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童话故事,要求想象合理,立意深刻,并且给学生以思考指向:童话具有什么特点?如何更好地表现文章的立意?课中,李老师选取学生续写佳作,作为阅读文本与原文并置呈现和讨论,直到课堂结束时揭晓原作,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所选视角与立意指向之间紧密的联系。读与写的有效结合、微导学的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使用,使得学生在童话的奇异光影里抵达内心的真实。

课后,文华语文组的全体老师主要围绕童话写作与微导学的设计及运用展开讨论。教研组长赵老师就童话的特质加以阐释:看似荒诞的呈现指向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而童话的意义往往正在于用童话特有的语言道出不合理之处,用出人意料的结局加强讽刺的意味。风趣幽默的语言与深刻鲜明的现实正是观照童话世界的一个维度。随后,姚红晓老师也对语文组的老师们提出真诚的希望:希望老师们能够利用接下来的时间认真思考微导学在语文课堂的展现形式,如《猫》中利用表格进行内容的梳理,《狼》一文通过图片落实文言实词……希望老师们有效地进行微活动设计,做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

图:语文组
文:陈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