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研究
“童心”伴你行 ——读《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有感
发布时间:2020-06-19   作者:
“童心”伴你行
——读《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有感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每天都会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问的最多的便是这句话:您了解孩子吗?而作为一名教师,我是不是也该扪心自问:每天与孩子在一起的我,真的,了解孩子吗?他们刚入学时那青涩稚嫩的模样仿佛还在眼前,可现在的他们,却全然没有了当初“萌萌哒”的模样,幼稚中透露着一点儿小叛逆,甚至可以说是“不听话”。从前对你的言听计从不见了,不仅调皮的孩子开始与你对着干,就连看似乖巧的模范生也变得闹腾起来,不禁让人“心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重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陶公所言,似乎又帮我重新找到了为人师者的初心。
童真感之
“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假如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我们总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可实际上,又有多少老师愿意真正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待呢?我们被教师的光环包裹着,却也因此被束缚着。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可我们怕会因为跟学生的过分亲近而抹杀了教师的威严,最终,与孩子之间却渐行渐远。一次偶然的支教活动,让我开始反思:我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是自己喜欢的,还是孩子喜欢的呢?暂代我班工作的是一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个性活泼的她喜欢跟孩子们打成一片,可四年级的孩子,可想而知在她这儿并不“听话”。支教结束,我让每个孩子将这两周的所思所想以信的形式写给喜欢的老师,原本期待着两周不见孩子们会对我甚是想念,但结果却让我的心凉了半截。好多孩子都不约而同地“想念”刚刚离开的“新人”,却无情地“舍弃”了我这个陪伴他们近四年的“旧人”。我清楚地记得一位孩子在信中所说的:X 老师,我喜欢您,因为我觉得您跟别的老师不一样,下课了您总会拉着我们聊天,跟我们开玩笑……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我们总以我们觉得适合的方式传道授业,却忽视了教育的前提是育人,是用爱去浇灌孩子的心灵。赢得了孩子的心,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又何愁无法教生育人呢?难怪陶公如是说: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才是真正合格的老师。
童眼观之
相信每个班中都会有几个让调皮捣蛋的孩子,清订作业像“老鹰捉小鸡”,可但凡下课时间总是溜得比“刘翔”还快。最近,我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咱班的几个调皮男生组成了一个小团体,下课常游窜于走廊和学校花坛之间,为首的被冠以“帮主”头衔,每隔段时间就要开辟个“秘密基地”。前段时间因为考试临近,帮派成员们一直是各科老师的“重点保护对象”,所以鲜有机会出没,期中竞赛一过,他们便开始蠢蠢欲动了。这不,“帮主”已经连续两次被体育老师约谈,一次碰伤了同学,一次弄伤了自己。我眼看这情形不对,立马与家长沟通。刚开始“帮主”对自己课间打闹、作业拖拉的毛病都大方接受了,并保证日后一定努力改正,本以为谈话可以继续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可一谈到与同学之间的矛盾,重提上一次碰伤同学的事情,“帮主”的脸色立马变了。“她活该,谁叫她抢我的垫子的!”言辞之间还有些许愤愤不平。看到孩子明知有错却不肯承认,家长怒火中烧:“不管怎么样打人都是不对的!”“反正不管怎么样,你都觉得我是错的!”“帮主”也“不甘示弱”。“你就不能跟那些表现好的同学玩?为什么总要去招惹别人?”最近频繁的家校沟通已让家长身心俱疲。“我也想!可他们都不跟我玩!”谁知,原本还涨红了据理力争的“帮主”,顿时好像受了极大的委屈,泪水夺眶而出,积压在心中许久的怨气终于爆发了。其实,孩子的性子我很了解,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刷存在感”,一会儿故意做个搞怪的动作,一会儿又想出个古灵精怪的主意。但我没想到,他会因为能够更多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而不计后果,做出很多危险的行为。就像陶公说的那样,我们总认为“小孩子懂得什么?”殊不知,同学间若有若无的疏离会在孩子的内心造成这样大的伤害。作为教师,我们总是第一眼就看到孩子造成的结果,变草率地以结果的好坏给孩子的行为下定义,却忽略了孩子出现这一行为的动机。陶公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如果我们能够多用孩子的眼光全面地去了解那些看似“不听话”行为背后的原因,多一些耐心,我们便可以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童趣待之
陶公是爱孩子的,更是尊重孩子的,将他们看作一个个独立的存在,认为教育可以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在陶公眼中,小孩子一直是再大无比的一个发明家,让人头疼的“拆表”孩子,在他心中却是有创造力、有好奇心的“爱迪生”。在我班中,也有这样一位“小发明家”。不过,与其说是“发明”,充其量只能算“爱鼓捣”,今天用尺子绑个手枪,明天用小棒搭个弓箭,两个手根本停不下来,身边同学也频频投诉其影响自己学习。劝说几次软硬不吃,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学校的科技节活动给了我启发。既然他这么爱科学实验,倒不如怂恿他报名参加,一来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暂时停止自己的小制作,二来通过给予他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也能让他的发明走向“正规化、公开化”,岂非一举两得?不知从何时开始,“小发明家”手中的“武器”变成了科技类的书籍,时常能看见他在书海遨游的身影。相信,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皮亚杰曾说过“活动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基础。”而游戏便是孩子基本的活动形式。我们总把孩子的“玩”看作令人头疼的事,殊不知,“疏而不堵”,焉知非福?“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只有尊重孩子的想,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才能如陶公所期盼的那样,将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解放出来!那么,为人师表,该如何承担起肩上的责任呢?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陶公指出,教育者不仅要有创造精神,更要有开辟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不应该只做一个“听话”的教师。既然如此,我们为何又要墨守成规,要求我们的学生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呢?如果你足够了解孩子,足够信任孩子,又怎会不知他“不听话”背后所潜藏的秘密呢?又怎会不明白如何让“不听话”的孩子绽放他自己的光芒呢?又怎会不知,那些你眼中的“不听话”,实则是你“小瞧”了孩子呢?
所以,我宁愿像于永正先生那样,做一个童心未泯的老师,做一个有好奇心的老师,做一个孩子气的老师。因为我明白,拥有一颗童心的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
免责声明
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杭州市行知小学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市行知小学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