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文化之根——《中国美食》教学反思
沈斐敏
本次评优课我设计和执教的识字课《中国美食》是部编教材二下第三单元中的第四课。这个单元是识字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课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便于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识字、写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本教材是以形声字为主体的归类识字。是传统归类识字的创新版,把形声字分布在美食名中,以图片配汉字的方式呈现菜肴名,以列举的方式呈现主食名。每一种都包含着烹饪方法,但在烹饪方法种包含有需要识记的形声字,本课出现的美食均为生活中常见的,利于学生的自主朗读以及识记与美食相关的形声字,了解丰富的中国美食,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1.主动识字,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但孩子学习汉字不可能是天生的,汉字结构的复杂性、多变性让孩子望“字”生畏。机械、枯燥的教学更会让孩子生性厌烦。我在课前播放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片段,带学生进入中国美食世界,直观感受中国美食品种多样、烹饪手法变化多端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孩子日常生活中“菜单”对教材内容进行转换、包装,激活孩子主动识字的内在动力,增加识字的情趣、乐趣。“炸”是可以说是全民误读字,孩子“中毒”很深,纠正的效果不好,我出重手放在语境中反复诵读,增强了识字的戏娱感。低段的识字教学,识是重点,记是难点,用是关键。课堂上,我腾出时间让“小吃货们”推荐一道菜,要求用上课后练习题中的烹饪方法,如“煮、炒、烧、蒸、炸”等,继续点燃孩子识字的兴趣,达到学用一致,在用中巩固。
2.科学识字,习得识字规律。汉字、汉语有其自身的规律,根据规律教学汉字,可以提高识字效率;同时还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依据儿童的思维特点进行汉字教学,否则,不仅会降低识字效率,而且不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识字教学中,我能根据生字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识记。看图识字识词,将菜肴的图片与主食的图片直观呈现,帮助学生直观记忆“菠菜、蘑菇、茄子”这几个字词。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调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帮助识记,引导学生发现烹饪方法中“烤、爆、烧”都是火字旁,“煎、煮、蒸”都是“灬”的字,它们都和“火”有关,利用部首查字法发现“灬”与“火”在意义上联系。
3.开放识字,扩大识字功能。“识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这个地位不可动摇。“识”的字形里潜藏着教学的原理,识字不是认字、记字,需要眼、耳、目等多种感官的介入,将语言的积累、思维的培养、文化的熏陶承载在“识”的全过程中,扩大识字的功能。夯实语文素养的培养。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我始终在识字教学中坚持音形义结合的原则,帮助孩子正确建立起音形义之间的联系。通过创编儿歌、练习绕口令,在认字中训练语音、语调、语感,将识字和学词习句结合起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孩子喜欢生变的课堂,老师就“投其所好”。本课生字跟“火”有关,但字形变化复杂,我指导方法也能因“字”而异,不断变换识字的形式,情境识字、游戏识字、偏旁识字、比较识字、分解识字……以保持孩子对识字的热度。中国汉字笔画繁多,了解每一个部件的源起,以及在历史进程中逐步的改变。引导孩子抓联系、巧联想、辨细微、探本意,理解后的识记将更为精准和持久。为了突破难点“烹”,播放一个四点底的微课,理解四点底也是表示火,温度高的意思。再用一用工具书查一查“烹”,然后同微课结合理解“烹饪”,知道“蒸、煮、煎”等字从属于“烹饪”方法,渗透辐合、发散思维,孩子的观察能力、理解素养一一得到落实和培养。在识字中习惯性地用“排序 、组合分类、比较、观察、推理”等理性手段,可以让孩子的思维爬坡向上。
统编教材中有不少“吃”文化,如“端午粽”、“千人糕”、“中国美食”,这是一种理念的突破,也是传统的继承。当我们拂去古老汉字身上厚重的历史尘埃,让孩子重新认识这一个个汉字时,不仅仅只是“认和识”,更应该是“化和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