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X平衡法则——基于家校联动的同步学习模式实践研究
陈文苑
【摘要】调查发现,在当前小学低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差异化比较大,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小学生今后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为了在今后的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缩减差距,研究者对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与访谈,提出“2+X的平衡法则”,即联合家庭、学校,以双方作为帮扶主体,X种可能性作为帮扶媒介,对程度较弱孩子与成绩较优孩子的数学学习进行了一定的平衡,并在日常教学中尝试运行该学习模式,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两极分化;2+X平衡法则
一、学习现状
根据调查分析与研究综合考量,在小学低段数学学习中,学生学习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优等生的课堂参与度、数学学习兴趣、学习信心、表现力等方面都要比程度较弱的学生要强。弱生陷入恶性循环,优生则越来越优,引起数学学业成绩上的差距不断增大,最终导致两极分化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二、概念阐释
两极分化:
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是指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良性情况,学习的一切都能够按照常理有序、有效进行,另一种则是恶性情况,指学习的一切均与学习任务、学习预期背道而驰,是一种无序、无效的学习状态。
2+X平衡法则:
2+X平衡法则旨在让弱生在快乐中学习,缓解压力,增强自信,获得与优等生等同的课堂体验,从而提升数学学习成绩,使每一位孩子发展得更均衡。其中教师和家长作为帮扶主体,X的无限可能作为帮扶的方式,切断孩子在负面循环进程中所面临的成绩较差、压力较大、自信丧失、兴趣降低这几方面的的任意一条路线。
三、调查研究
1、学校教育
经研究者课堂观察发现,小学低段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存在差异。
(1)“低头族”。有的孩子在课堂上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与外界事物隔绝。其表现在于:常常玩尺子、橡皮、橡皮屑、铅笔等学习用具。提醒过后过不了多久又继续沉溺无法自拔。
(2)“聊天族”。有的孩子在课堂上不仅自己听不进还常常影响别人,虽然这类孩子常常头脑聪明,但在学习上还是令人较为头疼。此类孩子在平日的习惯养成上也有一定缺陷,如:作业完成得比较慢,书写浮躁等。
(3)“呆若木鸡族”。此类孩子完全与课堂脱节,难以专注于课堂。此类孩子一般反应较慢,沟通比较困难,体现出基础知识薄弱,对学习兴趣低。
2、家庭教育
(1)父母缺乏对孩子成长的陪同
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自己孩子们的成长,并很想积极参与其中。但是交流发现,越来越多的“周末父母”在教育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外,还有部分家长觉得“孩子的学习是他们的事情,不是我们的事情”,认为“放手”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看似合理,但对于低段的孩子难以实现。
(2)父母缺乏对学习内容的了解
调查发现,极少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内容非常了解,这类家长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大多是名列前茅。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教学是老师的事”,而这类家长的孩子在校表现往往比较一般。
(3)每位孩子的学习起点不同
调查发现,近半数家长都在入学前送孩子去上过幼小衔接,不少家长也在开学后给孩子报了培训班,导致孩子在一年级起始数学课堂及作业上的表现差异显著。有的孩子非常积极,甚至“不教自会”,有的孩子则非常“沉闷”,积极性较差。
四、“2+X平衡法则”研究实践
(一)学生在家校认同中,达到自我认同
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特有的闪光点,作为家长与老师,在孩子刚入小学,真正开始学习知识的这一阶段,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教育接受能力较弱的孩子,不管是其家长还是教师,不能任其发展,相互推诿,而应耐心教导,让孩子在鼓励的环境下成长。
(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追求评价多元
X1:教师多元评价。教师应让孩子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够获得一个自我的定位,且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不能太单一。同时,评价标准要多元化,包括教师对孩子表现的评价,孩子们自己的评价,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评价。每节数学课,应让评价成为一种习惯。
X2:实施分层教学。每个孩子的起点不同,发力的时机也不同;有的孩子一点就通,有的孩子需要耐心讲解;教师在评价前,也要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尊重学生的差异,从多种角度、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学生。尽量给予鼓励与支持。在课堂练习中,也应设置分层练,兼顾优生和弱生。分层练习可设置为三大块:基础练(模仿练)、变式练、提升练。题量无需过多,且图文并茂最好。
(三)学生在家校联合中,获得有利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有很高的参与度,可见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十分重视,但是参与度高并不意味着成效就高,为什么许多家长觉得自己费心费力培养的孩子,总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呢?原因在于家长对孩子的预期定位不准确,培养方法不正确。作为教师,应该积极沟通,首先应当理解家长的困扰,其次,应认可家长的付出,且给予家长充分的自信。最后,应了解家长在带娃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以及遇到的问题,抓住问题的根本,帮助家长解决“辅导难题”。
但总会有一小部分家长,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不是我们的事”。然而,家庭教育也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家庭教育也将贯穿着孩子的一生,教师应引导家长平日里多关注孩子的心理教育以及成长和学习环境,做到多陪同,多了解,多与老师沟通。
方式X1:线上交流(钉钉/QQ/微信)。这是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家长比较常见的实时交流方式,方便、快捷,便于时常与孩子交流情感,辅导作业。
方式X2:语音通话交流。摈弃了冰冷的文字,可以更加深切的体会到对方的心情。
方式X3:面对面访谈交流(家访/家长拜访)。也是家长与教师互相了解对方、建立信任及友谊的一种方式,一般用于较严重的问题,若孩子在场,对孩子进行及时地指正与教育。
方式X4:书信交流。这是比较少见的一种方式,比较适合新手教师和家长沟通遇到困难的时候。
方式X5:激励制度。对于小学低段孩子,奖励制度是一种非常奏效的教育方式。由于数学老师大多不为班主任,很难掌控校级荣誉及班级荣誉类获奖的名额,因此数学老师就需要制定自己学科的一套奖励制度。奖励章、奖励卡,小贴纸等都能给孩子们很大的激励,不断更换奖励制度也可以让孩子保持新鲜感。而课堂表现(课堂坐姿、课堂习惯、课堂发言)、平日书写、作业准确率都可以由此体现,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获得的奖励判断孩子在校内的表现好坏,从而与家长进行无声的沟通。
一年级:可采用十个奖励卡兑换一个漂亮贴纸,贴纸可以永久地贴在数学书上,不同数量的贴纸可以和老师兑换小惊喜,比如和老师一起合影,与老师一同看电影,与老师一同吃午饭等。看似不起眼的奖励,每位学生们都非常渴望。虽然操作起来较为复杂,但是老师、家长、学生都乐在其中。
(四)学生在习惯养成中,获得均衡发展
细节决定成败,孩子在习惯的养成中,老师与家长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利用奖惩制度,赏罚分明,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
方式X1:习惯在“坐”中体现,孩子们从不同的幼儿园“转战”同一个小学,同一个班级时,体现出来的差距总是比较大的,有些无法习惯校内的课桌,总是懒洋洋地搭着手,扶着凳子;此时应联合班主任、家长,共同教育。
方式X2:习惯在“说”上体现,低段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为薄弱,孩子们在表达问题的能力上,也会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孩子表达自己观点时逻辑清晰,而有的孩子则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老师要对表达一般的孩子进行安抚,可以说“你说得很棒,老师已经听懂你说的了,我相信别的小朋友也有和你想得一样的,听懂他的意思的同学能再来说一说吗?”这样一句话,既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又能让孩子学习别人的表达方法。
方式X3:习惯在“想”中体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最为担心的是那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孩子们。有些孩子虽看似“东倒西歪”,但还是在思考的,而有些孩子看似眼神坚定,其实思绪已经飘向窗外。这就造成了一节课中,你听了他没听,你懂了他还没懂的结果。
对于教师来说,适时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是非常必要的,且家中的温习也应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及时告知家长校内数学的学习进度,也是非常必要的。必要时,还可以将单元重点整理成知识树便于孩子进行复习。
方式X4:习惯在“做”中体现。虽说在补弱环节,教师要起到大头作用,但是学校学习毕竟是一个接触集体的成长过程,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必有“程度高”的“尖子生”,当然也会有“程度低”的后进生,教师应努力让尖子生起到带头作用,让后进生感受到这样的带头作用,数学课堂上可以成立小组帮扶制度,小组交流讨论时进行思维碰撞,让后进生参与课堂,参与讨论,思维碰撞,了解别的孩子的数学思维方式。
(五)学生在实践作业中,收获特殊体验
调查显示,受过幼小衔接类似培训班的孩子大多在开学初期的课堂中,表现力强于其他孩子,因此教师在接受一年级新生班级的初期教学中要多关注“受冷落”的孩子,放慢教学进度,点名回答问题时“雨露均沾”,以平衡各个孩子之间的差异,让每一位孩子都认为机会是平等的,而不是属于“会了”“懂了”的那些孩子,孩子们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的成效也就提高了。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需要时常联系生活、亲近生活,调和作业的难易程度,降低孩子对学业的心理压力,以免孩子产生过多“畏难”情绪。且教师应适时组织、布置一些实践活动作业,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枯燥,学生的作业不再单调,让数学中图片、文字、数字、单位,转变成看得见也摸得着的身边事物。
可以发现,不同程度的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均能很好地完成实践作业,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平时的数学课课前,也可以多开展前置性学习实践作业,让每一位孩子在授课前对大致的内容有一定了解,如分类与统计的预习实践作业。当然,数学学习中的娱乐也是必不可少的,平日里,也需要一些“不一样的数学游戏,去吸引孩子,感受数学的美好与乐趣。
五、研究反思
缩减学生之间差距在当下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中是十分必要的,以家庭与学校为主导的帮扶为核心力量,X种方式为辅助手段,将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学生整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数学学科教学的质量,确保每位孩子都始终处于不断成长和共同发展的良好状态。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减轻孩子的压力入手,阻断学生成绩差-信心不足-成绩差的恶性循环,真正地实现教育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