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决定蚯蚓“生死”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3-11-11   作者:杭州市行知小学

一场决定蚯蚓“生死”的探讨

李婷婷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关怀和呵护的。当科学研究与生命教育冲突时,科学研究能否拒绝血腥,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又当如何引导学生?科学研究应该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也不能因为敬畏生命而搁置科学探究,两者协调发展,才是健康的教育。

兴趣作导,激趣蚯蚓探秘

《蚯蚓》一课接近尾声时,我问了孩子们“关于蚯蚓,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阳阳兴奋地举手说:想试试切蚯蚓,看看它到底能不能变成两个顿时,孩子们像炸开了锅一般,我预感到孩子兴趣点来了

浩浩:切成两半的话,它就会重新长出一个头和一个尾巴。

涛涛切一刀多了一个新的蚯蚓,然后再切一刀……

也有孩子们持有不同意见

含含:如果把蚯蚓切好几段,太痛了,就不会长出来了

抓紧契机问是的,切了有长不出来的风险,你们还想切蚯蚓吗?”话音刚落,有孩子我们要做实验才有结论,我要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大多数小朋友的应和“对,要切!要切!此时,铃声打响,灵机一动说:“做科学研究是要有计划的,我们还要再探讨!”

立体阅读,建构再生认知

课后,我继续思考活动的后续发展,“切蚯蚓”是一次孩子兴趣浓厚且能实操“科学探究”活动。若不加以引导,孩子们课后的“切、切、切”必会朝着残忍的方向进行,令我忐忑不安。是决定蚯蚓生死的科学探究需要极为谨慎。孩子们接触“生”和“死”的机会并不多,这是引导孩子敬畏生命的绝佳契机,我打算直面“切蚯蚓”的科学探究。

一周后的科学课开始了,我接着上节课的话题,给孩子们普及一下“再生能力”,再让孩子们好好计划一下如何设计实验,畅所欲言。学生阅读“再生能力”的图文、视频资料,从植物的再生奥秘开始再认识动物的再生奥秘,从再生的原理——细胞再生再到影响再生能力的条件,形象鲜活的立体式阅读,使学生逐渐形成对再生能力较为完整的认知

生死探讨,孕育生命敬畏

我出示了关于蚯蚓切断的研究数据(有21个孩子分别切断一只蚯蚓),如下图,提问:“为什么切蚯蚓的结果是这样的,可能和什么有关系,怎么提高蚯蚓被切后的存活率呢?”所有小朋友纷纷讨论起来,十分热闹。

蚯蚓状况

两段全死

两段全活

只数

8

13

丁丁:可能和分段的长短有关系。

琪琪:可能和泥土有关系,泥土要从聚集很多蚯蚓的地方取来。

乐乐:蚯蚓再生对环境要求很高,我们要给蚯蚓合适的温度、空气、水分。

苗苗:可能和切法有关系,要切的工整些,竖着切,细胞再生要容易些。

凯凯:我们要像照顾蚕宝宝一样,经常去检查蚯蚓的伤口,及时帮助蚯蚓。

科学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保护尊重生命的情感在此刻发光。接着我组织孩子们,围绕一个问题“实验要怎么做”进行讨论。此刻,对于课后的“切蚯蚓”活动,我是放心的。

科学研究,融合生命教育

对孩子来说”还是“不切”,是好玩的科学研究但有可能在情会造成对动物生命的淡漠对蚯蚓来说“切”还是“不切”就是一个生死的问题,那么值得花上一节课的时间来探讨。在探讨中,让孩子们认识科学探究是以尊重生命为前提,认识到动物个体生命的牺牲是为了人类探索生命规律,从而更好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免责声明
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杭州市行知小学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市行知小学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