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含香时节,文一街小学美术教室摇身变成传统工艺工坊。两位青年教师立足浙美版新教材,融合非遗技艺创新教学,在《花式餐垫》与《青花盘》的磨课历程中,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何金翠老师的《花式餐垫》课堂弥漫着草木清香。为突破平面贴画的局限,团队多次实验后锁定非遗植物拓染技艺。孩子们在何老师演示下学习敲击拓印的"三轻三重"节奏法。当充满肌理感的纸与植物汁液相遇,叶脉纹理在棉布上徐徐展开,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原来不用画笔也能创作!"最终呈现的餐垫上,传统技艺在童真视野中焕发新生。
赵赉赉老师的《青花盘》课堂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创想之旅。在了解青花瓷结构及纹样后,孩子们用蓝白画笔描绘心中的美丽盘子。最震撼的是结课环节的"千盘成龙":几十个青花盘沿地面蜿蜒摆开,龙头处堆叠的盘面绘着祥云纹,龙尾处散落着莲花纹,孩子们自发讲解"这是我们在守护青花瓷里的中国故事"。这条"青花盘龙",实现了在集体创作中将传统符号进行震撼的现代转译。
磨课过程中,多次实验的拓染技艺让青年教师豁然开朗,教研团队开发的"三步观察法"有效提升了纹样设计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传授者变为文化引路人,在《花式餐垫》课后延伸出"校园植物图鉴"项目,在《青花盘》单元衍生出"寻找身边的传统文化"实践。正如教研员在听课后所言:"当孩子们用青花盘摆出国潮长龙,用植物拓染记录四季更迭,美育已悄然在他们心中种下文化传承的基因。"
这场磨课不仅打磨出两节精品课例,更扎实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素养。青年教师用匠心守护传统,用创新激活课堂,让文化自信在童真笔触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