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新课标理念,探索教学评一体化实践路径,构建以学生思维进阶为核心的教学范式,"学思并进:深度融合的教学评一体化"西湖区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文一片教研活动于3月26日在杭州市文一街小学师苑校区举行。
本次活动特邀浙江省特级教师钟玲莅临指导,西湖区诸俊伊、孙继婷、方琼语文项目制工作室成员,文一片区第二学段语文教师及文一教育集团语文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同参与研讨。
课堂展示,启思践行
下午13:00,文一街小学徐颖老师率先执教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奇妙的世界》。徐颖老师以“星级广播员挑战”为情境主线,创设校园广播站招募活动,引导学生化身“小小广播员”,通过角色代入完成语言表达任务。课堂中,学生需结合课文内容,以广播稿形式介绍自然现象的奇妙之处,并借助语气、节奏等口语技巧进行模拟播报。
为提升任务挑战性,徐颖老师设计了“条理清晰、有序播报—善于观察、想象丰富—声情并茂、读出奇妙”三阶活动: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梳理文本中的奇妙现象,再提炼关键词句撰写广播稿初稿,最后通过互评优化语言逻辑与感染力。课堂上,学生们声情并茂的播报与同伴的即时点评,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更在真实情境中锻炼了语言运用能力,实现“学—用—评”的闭环衔接。
随后,秀水小学刘楠老师带来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AI习作评改课。刘楠老师以“习作星级评价表”为支架,借助AI智能批改工具,创设“我是评改小专家”任务情境。学生首先通过AI平台提交实验习作初稿,系统即时生成语言规范、结构逻辑等方面的初步反馈;随后,学生对照ai批改报告,结合所学,总结写出实验时的心情、感受、疑惑和发现的好方法,小组讨论完成任务。
课堂上,学生不仅借助AI工具精准定位习作中的薄弱点,还通过评价表的量化标准,逐步完善实验过程的描述与结论的提炼。刘楠老师同步展示AI生成的班级习作大数据分析图,引导学生发现共性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修改策略。这种“AI诊断—量表对标—精准提升”的评改模式,既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反思能力,又实现了语言表达与科学思维的双向融合,为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技术赋能的新路径。
专题论坛,共研共进
专题发言环节,三位教师立足实践,分享教学评融合的创新策略。文一云庐小学王蓓蓓老师以《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庐园植物图鉴”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与实施》为题,基于云庐小学的地理位置、学情等方面,紧扣认知导向、主题网络、实践情境,从目标任务导向、贯通学科融合路径、能力迁移链条三方面,通过多项案例实施与生动的学生实践,搭建场域,阐释如何通过任务群驱动学生自主探究与协同反思。
文一师苑小学姚丽雯老师聚焦《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评”融合的策略研究》,结合课例剖析“目标导向—统整要素-任务嵌入—评价赋能”的闭环机制,层层递进,强调以评价赋能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螺旋上升。
秀水小学严婉蓁带来了章佳婷老师的报告《情境驱动·评价赋能:小学中段习作教学评融合的实践路径》,章佳婷老师的分享以情境化习作任务为载体,展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教学模式,靶向设计单元情景、前置设计评价量表等,通过多元评价工具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为习作教学注入新活力。
专家引领,明路定向
浙江省特级教师钟玲以《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逻辑与课堂转化》为题作专题讲座。钟玲老师高度肯定活动的创新价值,从“聚焦要素”“学思并进”“以评促学”三大维度,系统解析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框架,多名老师互动分享,提出自己对于课程的理解和评价,钟老师强调,教师需以学生思维发展为轴心,构建“学—思—行—评”的动态循环链,让课堂真正成为素养落地的沃土。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本次教研活动以课堂为基、以理论为引,为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提供了鲜活范例。未来,西湖区小学语文教师将继续深耕课堂,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中笃行不辍,谱写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