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的生物。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但有一样是我们共同都有的---我们的心灵。每个人活着都需要心灵,就如汽车形式需要一台发动机一样,不管它是真车还是模型,没有心灵就没有生命。在班级管理中,单纯的“管”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所以班主任要以学生的“心灵”为切入点,用爱与理智去管理班级。本文介绍了笔者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对学生实施心理引导,管理班级的几种方法及其分析。关键词:心理效应 心理引导 管理
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那本著名的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让被成长之痛困扰着的霍尔顿说出这样一段颇富意味的话:“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几乎说出了成长的本质,青春期的孩子们就是一群不知目的地的狂奔者,他们需要有人替他们守望,而在他们的学校生活中,他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就是他们“守望者”。然而,这“守望”的工作并不是顺利的,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成人感增强,渴望独立,对于老师父母的教育感到厌烦,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他们往往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因而说话做事表现出“成人”的模样,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青春期的心理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形成并慢慢趋于成熟的,是一个自然过程。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要了解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充分理解他们有时反常任性的行为;在班级管理中,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并巧妙地运用心理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首先,班主任要尊重学生,采用民主的方式来管理班级。心理学家鲁温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曾经创立了一系列为11岁儿童设立的俱乐部,他给每个俱乐部提供一位成人领导,以帮助孩子们学习手艺、游戏和其他一些活动,并让每个领导采取三种管理方式之一:独裁,民主,或者不干涉.结果,实行独裁的那组小孩子很快变得充满敌意,或者很消极;实行民主制的那组很友善,具有合作精神;而实行不干涉主义的那组小孩子也很友善,不过很冷淡,也不太情愿去做什么事情.由此可见,民主的班级管理方式是最适合学生成长的。一味地批评或者管制,只会加剧学生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激化师生矛盾,使得教师花费大量功夫,但教育效果甚微。当然,民主并不等于迎合学生或者教师不要干工作了,相反,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平时多用功夫,时刻关注班级状况,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进行点播、疏导和鼓励,让学生的主导角色得以充分体现。
其次,班主任要真心诚意地“爱”学生。“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青英俊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他十分欣赏和迷恋“她”,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她”身上,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无限的深情终于使这个象牙制品的“少女”活起来了。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会起到极好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期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情况,使其朝好的方向发展。它的神奇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赞扬和爱所创造的。可以说,“罗森塔尔效应”是师生沟通艺术的核心,所以,只有爱学生,鼓励学生,对学生充满真诚的期待,才能克服师生年龄差异、背景差异、角色差异造成的鸿沟,架起沟通的桥梁。
第三,班主任必须宽容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蕴含于长期琐碎的小事中,切不可抱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希望通过一次或几次谈话、班会等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要看得到学生微小的变化,允许学生行为有反复。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层递效应,俗称“进门槛效应。” 教师对学生提要求时,要考虑提出的小要求的合理性,使之不引起学生的反感,为学生所排斥。在学生执行教师要求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监察、严格督促。“严而不紧”会使得前面的精心设计的要求付之东流,达不到最初想要的教育效果。19世纪,美国一位著名的马戏团主持人泰勒巴奴姆把博物馆、动物园、马戏团结合起来,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演出团体,周游各国演出,因其演出内容包罗万象而深受欢迎和喜爱。于是心理学家将巴奴姆马戏团演出所产生的效果来类比包罗万象、有正有反、有褒有贬的性格特征评语。每一位学生,无论过去现在怎么差,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向上的念头,羡慕他人的成功,往往是自我要求上进的折射。最能鼓舞学生自信心的莫过于成功,教师的责任是点燃学生内心的希望之火,尽可能地发现学生,哪怕是最差的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微小的进步,点滴的成绩都应给予表扬。以此来促使他们乐观向上,充分调动起他们内在的潜力,进一步去追求新的成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班主任要善于“煽动”学生。众人聚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如同物理学中磁场一样的心理场,个体进入这个心理场后,情感和行为会被磁化,产生与场景一致的感受和行为,这种场景称为 “大众心理场,”所产生的效应称为 “组场效应”。班级管理实践中,班主任要善于把握时机,如班会课、大型活动集会、比较重要的考试前后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认同的观点,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比如有一位班主任在元旦联欢会上表演了两个幽默的节目后,班级的气氛特别活跃,同学们开怀大笑,十分开心。这时候,老师说:“听着你们的笑声,我觉得能接到你们这样的学生,是我的运气。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我们相处地比较融洽。虽然有时我批评你们,你们会不高兴,但是请大家相信,我所做的一切一切,都是从你们成长的角度考虑的。今后我们难免还会有摩擦,你们如果有不对,我还会照样批评你们的,得罪之处,就请多包涵吧。”安静了片刻,一个男同学说:“没关系,我们受得了,不对就是要批评么。”全班轰然大笑。还有一位班主任是这样做的,班会课,他走进教室,什么都没讲,在黑板上写了一串数字。同学们议论纷纷,不明就理。老师等他们猜够了,才告诉他们:“这是我们班期中考试和其他班相比的数字。”大家都不讲话了,因为他们这次考得很不理想。老师说:“看到这个成绩,我心痛。”于是他请同学们分析原因,几个同学都说是自己学习不够努力,老师说:“那只是一小部分原因,主要责任在我,没有把你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也没给你们足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看看某某同学的英语,在年级都是一流的,如果我们能早点告诫她,数学有欠缺,给予足够重视,那她的总成绩在年级也是一流的。”同学们静静地听着,他们能够看出老师的确是认认真真地分析了每个人的情况,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的每句话都是发自肺腑。几个女孩子趴在桌上哭了,就连平时很淘气的几个男生都很安静,表情十分严肃。后来,在期末考试中,这个班的成绩突飞猛进。这位老师的班会课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成功地营造了正确的氛围,真正触动到了学生心灵深处。当然,组场效应中所产生的情感具有情景性和短暂性,教师还要做大量的后续工作避免其冷却,以延长教育效果,使一时的激情慢慢升华为一种稳定的理智感。
第五,班主任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批评和指正。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摸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一点小坏事,觉得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开始了以后,它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使人逐渐敢于作奸犯科。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止掉,一旦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造成千万倍的损失。“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班主任要有敏锐的触觉,细心观察,见微知著,对于个别学生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的“小过错”,要“小题大做”,引起重视,以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形成风气后再采取措施,既耗精力,收效又不明显。那么,班主任在发现问题后,怎样指正学生呢?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不要轻易批评学生,以免做无效劳动。我们都知道,婴儿出生后,要在规定的时间去医院注射疫苗,因为人体受到大量病毒侵害时,会产生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态度变化与过去对某个问题体验的关系时证实:处于态度改变情境的个体,若受到某种反向态度的轻微攻击后,就好像是在“接种疫苗”,大大刺激其对这种攻击做出抵抗反应,并不断地增强了抵抗力,以后再受到同一反向态度强大攻击时,不但不会改变其原有态度,反而使个体更加执着于自己的态度,并“抵抗”任何不同意见。心理学上借用医学术语,称之为“接种效应”。所以,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优选疫苗”:地点合适,尽量不在公开场合,顾全学生颜面;态度明确,就事论事,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喜欢的是我的做法,我做错了事情,只要及时改正,他还是喜欢我这个人的;批评学生时,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述,语气尽量诚恳温柔,理由充分,用词准确恰当,公正客观地明确指出学生所犯错误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表达自己惋惜难过的心情。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产生逆反,有助于他们真正接受教师的批评。
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在教育中的妙用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而足了。学生的情况虽然复杂,但他们都是一个个有感情的个体,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要将理智和心灵兼用,将理性的经验与感性之心相结合,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至于学生心理引导的技巧,需要广大班主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造。
参考文献:
Nancy A.Mercurio(美)《用“心”领导》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J.D.赛林格(美)《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林出版社 2002
墨顿.亨特(美)《心理学的故事》 海南出版社 2003
朱士鸣 《学生心理引导技巧》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任顺元 《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亚米契斯 (意大利)《爱的教育》译林出版社 1997
苏霍姆林斯基 (前苏联)《帕夫雷什中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
朱永新主编《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