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若干心理学原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启示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德育园地>德育案例
更新时间: 2011/11/04
阅读( 0) | 评论(0)
摘要:人类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的生物。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但有一样是我们共同都有的---我们的心灵。每个人活着都需要心灵,就如汽车形式需要一台发动机一样,不管它是真车还是模型,没有心灵就没有生命。在班级管理中,单纯的“管”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所以班主任要以学生的“心灵”为切入点,用爱与理智去管理班级。本文介绍了笔者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对学生实施心理引导,管理班级的几种方法及其分析。

关键词:心理效应  心理引导  管理

 

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那本著名的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让被成长之痛困扰着的霍尔顿说出这样一段颇富意味的话:“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几乎说出了成长的本质,青春期的孩子们就是一群不知目的地的狂奔者,他们需要有人替他们守望,而在他们的学校生活中,他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就是他们“守望者”。然而,这“守望”的工作并不是顺利的,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成人感增强,渴望独立,对老师父母的教育感到厌烦,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他们往往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因而说话做事表现出“成人”的模样,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青春期的心理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形成并慢慢趋于成熟的,是一个自然过程。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要了解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充分理解他们有时反常任性的行为;在班级管理中,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并巧妙地运用心理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首先班主任要尊重学生,采用民主的方式来管理班级心理学家鲁温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曾经创立了一系列为11岁儿童设立的俱乐部,他给每个俱乐部提供一位成人领导,以帮助孩子们学习手艺、游戏和其他一些活动,并让每个领导采取三种管理方式之一:独裁,民主,或者不干涉.结果,实行独裁的那组小孩子很快变得充满敌意,或者很消极;实行民主制的那组很友善,具有合作精神;而实行不干涉主义的那组小孩子也很友善,不过很冷淡,也不太情愿去做什么事情.由此可见,民主的班级管理方式是最适合学生成长的。一味地批评或者管制,只会加剧学生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激化师生矛盾,使得教师花费大量功夫,但教育效果甚微。当然,民主并不等于迎合学生或者教师不要干工作了,相反,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平时多用功夫,时刻关注班级状况,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进行点播、疏导和鼓励,让学生的主导角色得以充分体现。

其次,班主任要真心诚意地“爱”学生。“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青英俊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他十分欣赏和迷恋“她”,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她”身上,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无限的深情终于使这个象牙制品的“少女”活起来了。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会起到极好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期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情况,使其朝好的方向发展。它的神奇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赞扬和爱所创造的。可以说,“罗森塔尔效应”是师生沟通艺术的核心,所以,只有爱学生,鼓励学生,对学生充满真诚的期待,才能克服师生年龄差异、背景差异、角色差异造成的鸿沟,架起沟通的桥梁。

   第三,班主任必须宽容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蕴含于长期琐碎的小事中,切不可抱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希望通过一次或几次谈话、班会等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要看得到学生微小的变化,允许学生行为有反复。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层递效应,俗称进门槛效应。 教师对学生提要求时,要考虑提出的小要求的合理性,使之不引起学生的反感,为学生所排斥。在学生执行教师要求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监察、严格督促。“严而不紧”会使得前面的精心设计的要求付之东流,达不到最初想要的教育效果。19世纪,美国一位著名的马戏团主持人泰勒巴奴姆把博物馆、动物园、马戏团结合起来,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演出团体,周游各国演出,因其演出内容包罗万象而深受欢迎和喜爱。于是心理学家将巴奴姆马戏团演出所产生的效果来类比包罗万象、有正有反、有褒有贬的性格特征评语。每一位学生,无论过去现在怎么差,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向上的念头,羡慕他人的成功,往往是自我要求上进的折射。最能鼓舞学生自信心的莫过于成功,教师的责任是点燃学生内心的希望之火,尽可能地发现学生,哪怕是最差的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微小的进步,点滴的成绩都应给予表扬。以此来促使他们乐观向上,充分调动起他们内在的潜力,进一步去追求新的成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班主任要善于“煽动”学生。众人聚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如同物理学中磁场一样的心理场,个体进入这个心理场后,情感和行为会被磁化,产生与场景一致的感受和行为,这种场景称为大众心理场,”所产生的效应称为组场效应。班级管理实践中,班主任要善于把握时机,如班会课、大型活动集会、比较重要的考试前后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认同的观点,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比如有一位班主任在元旦联欢会上表演了两个幽默的节目后,班级的气氛特别活跃,同学们开怀大笑,十分开心。这时候,老师说:“听着你们的笑声,我觉得能接到你们这样的学生,是我的运气。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我们相处地比较融洽。虽然有时我批评你们,你们会不高兴,但是请大家相信,我所做的一切一切,都是从你们成长的角度考虑的。今后我们难免还会有摩擦,你们如果有不对,我还会照样批评你们的,得罪之处,就请多包涵吧。”安静了片刻,一个男同学说:“没关系,我们受得了,不对就是要批评么。”全班轰然大笑。还有一位班主任是这样做的,班会课,他走进教室,什么都没讲,在黑板上写了一串数字。同学们议论纷纷,不明就理。老师等他们猜够了,才告诉他们:“这是我们班期中考试和其他班相比的数字。”大家都不讲话了,因为他们这次考得很不理想。老师说:“看到这个成绩,我心痛。”于是他请同学们分析原因,几个同学都说是自己学习不够努力,老师说:“那只是一小部分原因,主要责任在我,没有把你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也没给你们足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看看某某同学的英语,在年级都是一流的,如果我们能早点告诫她,数学有欠缺,给予足够重视,那她的总成绩在年级也是一流的。”同学们静静地听着,他们能够看出老师的确是认认真真地分析了每个人的情况,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的每句话都是发自肺腑。几个女孩子趴在桌上哭了,就连平时很淘气的几个男生都很安静,表情十分严肃。后来,在期末考试中,这个班的成绩突飞猛进。这位老师的班会课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成功地营造了正确的氛围,真正触动到了学生心灵深处。当然,组场效应中所产生的情感具有情景性和短暂性,教师还要做大量的后续工作避免其冷却,以延长教育效果,使一时的激情慢慢升华为一种稳定的理智感。

  第五,班主任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批评和指正。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摸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一点小坏事,觉得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开始了以后,它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使人逐渐敢于作奸犯科。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止掉,一旦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造成千万倍的损失。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班主任要有敏锐的触觉,细心观察,见微知著,对于个别学生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的“小过错”,要“小题大做”,引起重视,以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形成风气后再采取措施,既耗精力,收效又不明显。那么,班主任在发现问题后,怎样指正学生呢?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不要轻易批评学生,以免做无效劳动。我们都知道,婴儿出生后,要在规定的时间去医院注射疫苗,因为人体受到大量病毒侵害时,会产生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态度变化与过去对某个问题体验的关系时证实:处于态度改变情境的个体,若受到某种反向态度的轻微攻击后,就好像是在接种疫苗,大大刺激其对这种攻击做出抵抗反应,并不断地增强了抵抗力,以后再受到同一反向态度强大攻击时,不但不会改变其原有态度,反而使个体更加执着于自己的态度,并抵抗任何不同意见。心理学上借用医学术语,称之为接种效应所以,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优选疫苗”:地点合适,尽量不在公开场合,顾全学生颜面;态度明确,就事论事,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喜欢的是我的做法,我做错了事情,只要及时改正,他还是喜欢我这个人的;批评学生时,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述,语气尽量诚恳温柔,理由充分,用词准确恰当,公正客观地明确指出学生所犯错误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表达自己惋惜难过的心情。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产生逆反,有助于他们真正接受教师的批评。

  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在教育中的妙用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而足了。学生的情况虽然复杂,但他们都是一个个有感情的个体,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要将理智和心灵兼用,将理性的经验与感性之心相结合,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至于学生心理引导的技巧,需要广大班主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造。

 

参考文献:

Nancy A.Mercurio《用领导》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J.D.赛林格(美)《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林出版社 2002

墨顿.亨特(美)《心理学的故事》    海南出版社  2003

朱士鸣  《学生心理引导技巧》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任顺元 《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亚米契斯 (意大利)《爱的教育》译林出版社 1997

苏霍姆林斯基 (前苏联)《帕夫雷什中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

朱永新主编《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杭州市丰潭中学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33010602002719号

杭州市丰潭中学 (C)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市丰潭中学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33010602002719号

杭州市丰潭中学 (C)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