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三化”倾向及其纠正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德育园地>德育案例
更新时间: 2011/11/04
阅读( 0) | 评论(0)

无庸讳言,当前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已呈逐年上升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已高达216%以上。但在许多“素质教育喊得热热闹闹,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中小学校,这一严峻的问题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目前绝大部分学校事实上还停留在“研讨”阶段。有的学校虽然也有了一些行动,却更像赶时髦,辟出一个办公室,挂上一块“心理咨询”的牌子,不要说专职的老师没有配备,就连兼职的老师也没有安排。有的学校虽然重视并落实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却又完全变了味。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分析,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三化”倾向,即知识化德育化形式化

1)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按理应该注重心理调节技能的传授﹐但目前许多老师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的色彩太浓,老师们似乎更热心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这是知识化倾向。

2)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应该说是两回事。有些学生道德品德很高尚,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是学生心目中的好同学,但心理素质却偏偏很差。每年高考,总有几个平时成绩相当好由于心理素质太差而考砸的学生,你能说这样的学生思想品德就不好。但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要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结合起来。——这是德育化倾向。

3)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中小学生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个体的问题。但目前我们看得更多的是单单辟出一个办公室挂上一块“心理咨询”的牌子,看得更多的是仅仅开几堂概念理论课,似乎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作秀。——这是形式化倾向。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个问题也许不可能有统一的意见,但一般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这五条:

1)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有兴趣;

2)能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显然,这五条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落到实处,必须根据目前的“三化”倾向有针对性地、全方位地、持之以恒地进行。

1.有专职教师,开设专门课程。每所学校都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参照国外的做法,每1500名在校学生应该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因此,上一般规模的学校都应配备一名专职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学校必须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不能与大学文科学生的心理学教科书等同,而应紧密结合中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实际,着重回答他们面临的心理发展问题,提高其心理调适的能力。

2.个别心理咨询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因此要重视个别咨询,加强对个体的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记得《论语》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子路问他的老师:“闻斯行诸(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怎么能不向他们请示就行动起来呢?”过了几天,弟子冉有又问:“闻斯行诸?”孔子回答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两次都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困惑了: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怎么会相反呢?于是向老师提出了质疑。孔子解释说:“冉有生性退缩,所以我要鼓励他;子路好勇兼人,所以我要约束他。”这不就是大教育家孔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生动范例吗?在这里,子路、冉有两个学生的心理都是不成熟、不健康的,孔子针对两个人不同的心理进行了不同的指导。

3.要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增加同学接触、交流、合作的机会。据报道,近几年日本以资助农户利用闲置农田创办学童农园来作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之一。在学童农园,青少年通过插秧、种菜、栽花、除草、收获等各种劳作,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加强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增强相互合作的精神。日本全国农业合作总社把这一活动取名为与下一代共生运动。到目前为止,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有大约1/3的农业合作社在认真推进这一活动。无庸讳言,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偏多,与书本接触的时间偏长,类似学童农园的活动则偏少。与书本接触多了,跟现实生活中的人接触自然就少了,人变得孤僻、缺少合作精神也就不足为怪了。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在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也许,有些体育活动是枯燥的,但类似在日本进行的这一类活动却是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

4.润物细无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它与学校其他教育内容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制约的。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单靠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显然是不够的。事实上,中小学的许多课程特别是一些文科性质的学科都蕴涵着丰富多采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积极深入地挖掘,自觉地给学生施加有益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教师只要善于利用,都能够给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5.努力让青少年认识自己,学会调控和把握自己,做情绪的

主人。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品德、才学有正确的分析,才能真正地接受自己,也才能真正地悦纳他人。这样的人,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也不会因批评、责备而自卑自贱,因为自己有多少斤两,他们自己心中最有数。这样的人,既不会自骄自傲,也不会自轻自贱,既不会好高骛远,也不会急功近利,他们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总是处在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决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而这样的人,对他人也自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更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因此,学校、家长要正确地分析孩子,充分地估价孩子,帮助孩子正确充分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特别是家长,由于是独生子女,缺乏比较,也许还被情不自禁的父爱、母爱蒙蔽了双眼,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孩子,于是常常给孩子制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这些目标要求的时候,便又是打又是骂。其实,这种时候即使家长没有加以任何的责备,孩子也会产生极大的压力,继而造成心理障碍。

要真正了解孩子,要让孩子真正了解自己,教师、家长必须加强沟通,互相交流信息。现在许多学校有定期开家长会的制度,这是很好的。但家长会往往只能解决面上的问题,要真正了解孩子,恐怕还离不了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个别交流。教师抽空进行家访,家长抽空到教师办公室坐坐,实践证明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6.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实,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主要来自父母的殷切期盼和过度干涉、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的诱惑、新闻媒体和影视过多的暴力色情宣传等。因此,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单靠学校的一厢情愿是不现实的,必须全社会都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家一起做。

父母也要学一点心理学,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不要只做一个管理者,更要善于做一个引导者。前不久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海洋,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的正确性,竟将一长玻璃瓶的硫酸倒向北京动物园的两只黑熊身上。据报道,刘海洋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之前已经通过了学校研究生考试。一个在同学、老师、家长眼中的优秀学生何以做出如此出格的举动?据心理学家分析,自我意识的过分压抑和过分膨胀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它一般会以爆发的形式、冲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清华大学的这名学生从小听话,不贪玩,不打闹,也没有要好的同伴,只是在家长的督促下一心读书,从小到大,几乎从未违背过家长的意志。这样一来,正常的情绪得不到宣泄,个性得不到保护,虽然其学习成绩优秀,但在情绪、性格发展上极不成熟,心理上并没有断奶,这应该是发生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

另外,社会特别是从事新闻传媒工作的同志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本着为下一代负责的精神撰稿、发稿,要特别注意新闻的负面效应。在传媒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足球球迷大大增加了,这也许是许多人都愿意看到的。但在传媒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追星族也大大扩大了,有的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四川夹江县一位13岁女孩在连看8遍电视连续剧《流星花园》后,听说剧中的偶像即将到成都,竟独自离家出走追星,至今下落不明。17岁的辽宁少年张某想见“小燕子”赵薇不成,在温州服毒自杀。诸如此类的现象不时见诸报端,是幸还是不幸,自然不需要笔者再行饶舌;但传媒在这当中所起的负面作用,恐怕也是责无旁贷的。

 

参考书目: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月版)

《心理咨询与治疗》(江光荣  安徽出版社19954月版)

《教育心理学》(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月版)

《当代外国教育》(王桂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2月版)

《实验心理学》(杨治良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月版)

发表在浙江《教育信息报》(2004221



 

杭州市丰潭中学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33010602002719号

杭州市丰潭中学 (C)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市丰潭中学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33010602002719号

杭州市丰潭中学 (C)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