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进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在班集体建设中,以心理辅导式的模式,来建构一种具有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共同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是符合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正是体现了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是符合学生正常的、健康的发展需要的。
关键词:
心理辅导 共同心理倾向
正文:
当今社会发展、更新日益加快:科技进步、社会结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的变化等,也都无一例外地渗透到了学校、班级和每个学生中。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更新很好地与学校教育联系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现代的学生发展已要求我们教师把他们当作是教育的主体而非教育对象,这样在班集体建设中就拓宽了班主任的功能。它要求摆脱传统的说教,把心理辅导中的理念和方式运用于班集体的建设中,经学生的主观认同、内化,将社会准则与价值规范传给学生。因而,如何运用心理辅导的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班集体建设中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共同心理倾向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有着丰富的心理生活,有些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会直接影响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班集体的心理主要是指班集体成员普遍存在的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它与个体心理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一个屡受挫折而心灰意懒的学生到了一个具有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共同心理的班级后,能够变得振奋、有信心;一个人出于自私的动机而出现非道德行为的时候,心理就会感到一种无形的集体压力;班内的混乱场景有时因威信高的班主任出现而立刻变得井然有序……。这都是集体或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表现。这种集体或群体的心理对个体心理的作用和影响,即反映出了集体共同心理倾向在班集体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班集体形成和发展中,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整个班级融于一体,无论对内对外都能健康向上而正确地“用一个声音说话”。这就是班集体发展中的心理认同,即班级中的绝大多数学生对任何一事或任何一人形成一种共同的正确的心理倾向。具体地讲,一个班级中的多数学生,在有关集体建设和学生成长的重大问题上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认识,从而在心理上支配着整个班级,在精神上制约着每个学生。这时大家都关心集体,有利集体的言行受到赞扬,不利集体的言行遭到谴责和抵制。这样,当班级中发生矛盾时,往往能较容易取得一致意见。例如:自修课时,值日班长管理小声讲话的同学,在一个具有良好班集体共同心理的班级中,问题能很快得以解决;而在一个“人心不齐”的班级中,结果往往会引起更大、更多的讲话声。
班集体建设离不开严格的纪律,纪律是组织上对其成员的约束,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面对初中学生,要贯彻这种带有强制性的纪律,就需要用心理辅导的方式,使班级中形成正确的集体心理倾向,在此基础上让全体学生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去真正接受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内容,这时“强制性”就会淡化甚至消失,最终就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如一位学生想做违反班规或校纪的事时,如果他处在一个具有良好集体心理倾向的班级中,那么集体就会对他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并迫使他最终放弃;反之,可能会助长他违纪、违规的胆量。这是因为健康向上的集体心理认同对集体中的事件、现象和学生言行,时刻都在表示褒贬的态度,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支持对的,反对错的;支持应该做的,抵制不应该做的。因而,正确的班集体共同心理在学生个体心理上有着巨大权威性,这确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支配力量。
班集体健康的集体心理倾向不是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创建班集体过程中的意志培养结果。
第一、在班集体建设起始阶段,充分发挥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共同心理创建的辅导者的作用。
班主任暂时以他的个人力量指导班级行动,并以鲜明的、坚定的意见,去补偿学生的判断——有时不够正确,意见不够集中、公众力量不强。使班级一开始就有良好的风气和秩序,形成创建班集体的良好开端。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主任不仅是一个班集体的主要组织者,而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班集体的共同心理创建的辅导者。
在去年八月的新生军训期间,我制定了详细而周密计划,处处从创建良好班集体共同的心理氛围入手,把军训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与学生的认识和信念联系起来。班级中临时班委的组建及各项工作的开展,我采取的不是传统的“指定”和“分配”,而是充分利用心理辅导的方式,在“敢于表现、善于表现”的口号下,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在任何一件事中,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角”,成为班级中具有共同的健康向上的心理倾向的主体。教师向学生的转化,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如在班集体建设中,为了解决班级的日常卫生保洁工作的问题,进一步增强班级凝聚力,我和班委共同商讨,决定召开一次相关的主题班会,希望以此为契机,以班级的正确舆论导向来实现班级日常环境的整洁。在这一过程中,我就感到如果以一般的说教或者辅以相应的惩罚,将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在这项工作展开前,我就发动卫生委员和其他班干部,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以及如何作好这项工作。在充分了解全体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之后,再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包括主题班会计划。以全体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共同心理倾向为基础而展开主题班会,并发动全体学生做好这项看似简单实则麻烦的工作。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心理辅导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第二、班集体共同心理认同的思想基础是集体主义。
因而在日常工作中,要时时注意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随着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不断地完善,修改这种共同的心理倾向。班集体的这种共同心理,反映了多数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一致认识。态度与观察的一致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共同思想的必然结果,这种思想的建立,只能是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对初中生而言,如果仅仅是局限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模式,不顾初中阶段是人生中思想变化发展最快速的特点,那么这种集体主义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班集体的优良的共同心理认同的基础。
就初中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初中阶段的集体主义教育尤其要重视其中的方式方法,而学生最易接受的就是心理辅导的方式。如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工作中,除了安排好常规工作外,我主要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角度出发,以“胜利者需要掌声,失败者更应有喝彩”为主题,指导体育委员组织了一次校运会前的动员主题班会,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以此充分认识到只要是积极参与了,都是“超越自我,为班争光”。结果在这次主题班会中,学生定出了本次校运会的班级目标:“在全校,十班的拉拉队应是第一”。我想,这正是通过活动,以心理辅导式的引导,使班集体凝聚力进一步加强的充分表现。因此,在日常各项活动和工作中,班主任如能充分体验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心理辅导的方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全方位认识自己,克服个人成长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就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使个体学生在集体的大家庭中整合、发展,从而反过来促成集体主义思想成为班集体共同心理认同的基础。
第三、在班集体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需要班主任以心理辅导的方式,以班干部为核心,以全体学生为主,不断地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进行评价。
以班级或学校出现的一些有关事件为切入口,发动集体中每一成员加以评价、归纳,在班主任和班级中积极分子的带动和引导下,形成一个被多数成员认可的、良好的共同意见,从中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共同心理。
班集体的共同心理认同对一事件的评价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问题的出现和发展,第二是议论的展开,第三是意见的归纳和综合。一个具有良好的共同心理倾向的班集体往往在“意见归纳和综合”的这一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即有利班集体的形成,有利学生的健康成长的会被认同,会在班级中出现趋向基本相同的意见,从而对原以形成的共同心理加以补充和发展,并且会对以后发生事件的评价产生影响。而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以一种平等为基础的心理辅导的方式介入到“意见归纳和综合”中来,就会比较自然地被全体学生所认同。这样班主任的正确而积极向上的意见就会被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所接受,并且在班级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集体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四、要引导班集体共同心理的健康发展,还需“立传”。
通过宣传,把分散的有利集体的议论,变为一种集体共同倾向,扩大它的影响并使之在班级里占据支配的地位。面对全班四五十名差异较大的学生个体,如何通过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快速而牢固地建立起一种健康向上的班级共同心理倾向,我认为,我们教师面对的毕竟是学生,因而正面的引导,树立榜样,用各种宣传手段,如黑板报、墙报、主题班会、事迹介绍、参观学习、各种表扬奖励等,把学生潜意识的意见发掘出来,变成公开意见,把分散的,彼此孤立的意见集合为彼此呼应的意见,这其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对集体中自然形成的情绪上、言论上、行动上良好的共同倾向加以肯定,对不良的共同心理倾向加以批评和抵制。
同时,学生个体心理遵从集体心理,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与集体融为一体时,才能被集体所认同而正真成为集体的一员;反之,便会与集体格格不入。这种状况通常会使个别学生在集体心理认同的压力下,由勉强地暂时屈从,逐步发展到自觉地认同,进而维护和融入到集体心理中。在健康向上的集体心理的赞扬和谴责下,“且使”学生接受舆论的“裁决”和“命令”,从而使个体学生坚持符合集体要求的准则,屏弃不利集体的言行,成为进步很大的学生。
由单个个体组成的班级,在向班集体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表现欲望,并且这种表现欲望主要反映的是学生自身的一种正面的、健康向上的东西。如何在各项活动和工作中,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表现出来,即力求使学生(人的内心世界)本来好的一面充分展露出来,并不断发展(而这恰恰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我认为这其中最佳途径和方式就是心理辅导式的班级管理模式,以一种与学生在心理上更近距离的、平等的交流和引导,让学生以自己正面的、健康向上的表现欲望,来主动地压制、消除自身消极、副面的一些东西,尽量减少来自外部的干涉和压制。如果坚持下去,就会促使集体成员能以共同心理倾向来支配自己的行动,不断调整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利于集体的健康发展。
面对日益进步的社会,面对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的学生,运用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工作模式,去建立一个具有优秀的共同心理的班集体,就必然会使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优秀的发展空间,就必然会有一个集体自觉纪律来促使每一个成员去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这就如马卡连柯赞美过的那样,会显示出集体的美,这美就是集体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参考书目:
1、《师德论》,于泽滨,贵州教育出版社。
2、《教育学》,劳凯声,南开大学出版社。
3、《心理学》,张厚粲,南开大学出版社。
4、《班主任工作心理学》,李健民,学苑出版社。
5、《班级管理论》,白铭欣,天津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