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里,静下心来翻读了由肖川博士主编的《名师备课经验》,书中一共介绍了17位名师的备课经验,从多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名师们多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备课经验,是名师们智慧的彰显。每个名师的备课智慧,都体现了教者超乎寻常的功力。在字里行间,让我们阅读者感受着大师的气度和风格,更让我们学着去找寻一条“有效备课”途径。
一、厚积方能薄发
书里所出场的17位名师,纵观他们的备课,发现这些名师无不博览群书,充实自己。古人云:博学笃行,厚积博发。知识在于平时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吉春娅老师就在书里说“读书是最好的备课”,“读书是一钵心灵的鸡汤,能不断地滋养着知识上气虚的我们。”语文的文字是有灵性的,而我们语文老师要感悟字里的灵性,是要有深厚的文字底蕴的,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读好书,细细品位其中的文字,老舍的文字是漫画,鲁迅的文字是木刻,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文字里藏着这么多的风格这么多的感觉,只有有了博览群书的底蕴做基础,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味儿。
名师们博览群书,有了浓厚的文字底蕴,对文字的敏感也自然就高了,当备课时,就能结合文本信手拈来。窦桂梅老师为了讲好课文《秋天的怀念》,把作者史铁生的全部著作都通读过,并电话访问了史铁生;为了讲好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对清末历史的著作,尤其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评价的论著都读过,而且钻研过,因而能在讲课时独辟蹊径。她以教材为中心的精读工夫是相当大的。窦老师之所以会如此辉煌,我们从她的阅读追求中得到了解读, 那就是源于她惊人的阅读量和惊人的阅读面。阅读量之大、阅读面之广成就了她。
二、精彩来自思索
都说“思索着是美丽的”,在书里的每个名师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思索的火花在闪烁,正是这些思索的火花,让名师的课堂总是那么充满吸引力,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备课的过程是艰苦的,但艰苦过后的甜蜜也是一般人所体会不到的。王崧舟在备《只有一个地球》时,前后大改了三次,他用“‘磨’”你千遍也不厌倦”来形容自己的这段经历。这课上的如此精彩,就是因为每一次改动,都凝聚着王老师的思索,他能根据上课中学生的反应,课时目标的达成等因素及时调整教案,思索着作者的愤慨作者的呐喊。
三、反思促进成长
《名师备课经验》里,很多名师都讲到了课后反思,我们知道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这个过程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认真写三年教案,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如果一个教师认真写三年反思,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特级教师于永正就谈到自己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写“教后记”,有时写下自己的兴奋点,有时是记遗憾,在记的过程中,自己的知识往往会得到升华。
高级教师罗树庚说自己从教15年,体会最深的就是写教后反思,反思自己课堂组织的策略,反思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的即使反应,反思课时目标是否明确,切合实际等。他在上完《两块银圆》后,觉得学生在情感方面没有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真正达成和谐,就及时反思,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关键是对教材还不够理解,辩论点的选择出了问题,从而修改了教学设计,果然达到了预期效果。从罗老师的实例让我感受到,反思可以让我们改变心态,凝练智慧,修炼品德。通过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清理工作思路,罗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边工作边否定边研究边反思,在教育积淀中生成智慧。
回头想想自己,我有经常反思的习惯吗?似乎太少了!我也尝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但是每天上课、写教案、辅导孩子生活等琐碎的日常工作常常让自己疲惫不堪,有时甚至会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些借口,真的很不应该。其实应该是忙里偷闲,留下一点时间,思考自己除了这样做教师,还可以怎样做并做得更好,这样的教师就可以成为一个反思型教学者,成为一个思想者,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书里每个名师都很忙,但他们却能抽出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反思中积淀了深厚的教育智慧。而我并没有认真地,深入地,习惯性地反思自己,所以那些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扰一直跟随着我,成为我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我想从今以后,上完每一节课,课后一定要反思成功在哪里,失败在哪里,该如何调整,这样才会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
我的教育生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从书中名师的身上找到方向,找到力量,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实践中不断要求自己,做好一个老师,备好每一堂课,享受教育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