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藏着一本书《李清照秦观词选》,也不知何时买的,总是没读完,只是搜索资料时偶记起它。躺在书架上,看着觉得自己是雅人,品味很高一样。
一晚,突然落泪,忧伤溢上心头,想着孤独的处境,开始想念李清照,这个忧愁的女人又是如何承载生活之重的呢?国破家亡夫死,这女人如何度过凄凉余生呢?李清照,我需要从你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于是我开始去了解这个女人。
在我记忆中,她是善于写忧愁的,可千古流传的只是一个忧愁凄苦的女人吗?我不解。词中读到的是处处露出忧愁,处处流露相思之情。她爱喝酒,也醉酒?那么她也豪放,不是弱女子?终于啃完《李清照秦观词选》,感觉解读浅了点,原来我珍藏的决不是什么雅书。又上网买了两本,一本是繁体字竖行《李清照资料汇编》,没法读,毕竟我不是做高深学问的人,一本是《李清照词选》,很有耐性的读下去。有的词都读了两次,觉得有熟悉的感觉,却又说不出什么名堂。这是怎样的女人?急于去了解她的生平。
上网找到百家讲坛康震教授解读的李清照,欣喜不已,津津有味读完,感叹:真是极品女人!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浮现在我眼前的是活泼快乐,无忧无虑的少女。出身书香门第的李清照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灵动,而又博闻多学的女孩儿,少女时代的她就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过人才华和见识。
这样一个才气与性格俱佳的女性,又生活在一个开明而温馨的幸福家庭,她的词还有她写的诗在士大夫中间流传很广,很有知名度,那么这就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就是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托他父亲解梦中之语“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挺之解梦为“词女之夫”。
秀面芙蓉一笑开,
斜偎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一首浪漫温馨的《浣溪沙》,传达着自己对未来爱情生活的无限憧憬。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一首《点绛唇》淋漓尽致的写出少女偷窥心上人时的娇羞情状。
门当户对的婚姻让人艳羡。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一首《减字木兰花》我们能够非常细微地体察到李清照对自己婚姻的状态那种满意的程度,这首词活脱脱地道出了一个娇媚无比的新娘子,描绘出了李清照和赵明诚两情相悦的幸福生活。
正当李清照沉浸在甜蜜美满的情爱世界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厄运降临在了李清照的头上。宋徽宗在新党的领袖蔡京的鼓动之下,决心要继承宋哲宗和宋神宗的变法的遗志,他要推行变法。很快的,蔡京和赵挺之就获得了提拔,赵挺之是蔡京的追随者,所以蔡京被提拔上去之后,他也很快得到提拔,没过多长时间,两个人就先后做副宰相,一直到后来做了宰相。宋徽宗现在打出的旗号是要推行变法,但是作为蔡京,还有赵挺之,还有其他的一些新党人物,他们就开始对旧党的人物进行打击报复,特别是对那些在宋哲宗元佑年间得势力的,像苏轼、苏辙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弟子,展开了报复和打击。李格非作为苏门的后四学士之一,首当其冲。朝廷先后两次下达诏书,列出了一个长长的黑名单,叫元佑党籍,其中有一张很长的、一百二十一人的黑名单,宋徽宗亲自书写,把它刻到碑上,那个碑就叫“元佑党人碑”。然后把那碑竖在宫殿的门外。李清照向她的公公赵挺之提出了援救的申请和请求。赵挺之根本就没有理睬他儿媳妇这个请求,没有对李格非施以援手,因为这根本就不是赵挺之和李格非之间的私人的斗争,这是两个政治集团、两个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这对李清照本人的成熟、成长,以及她后来词的创作,有很重要的影响。赵明诚在李清照最危难的时刻,还依然故我的收藏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字画,这对于李清照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里是唯一的精神支柱。崇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105年,赵挺之的家可以说是门庭若市、权倾朝野,他的孩子也跟着沾了光。赵明诚被宋徽宗任命为鸿胪寺少卿,相当于外交部礼宾司司长。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另一场更大的政治灾难,又降临到赵挺之的头上。随着蔡京和赵挺之联手对付旧党人物的结束,他们两个互相之间的矛盾就上升了。宋徽宗大观元年,也就是公元1107年,蔡京再一次担任了宰相,这一次蔡京担任宰相,是有很特殊的背景,他当了这个宰相,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赵挺之不得不辞去宰相的位置。赵挺之回到家里五天之后,就去世了,六十八岁。赵挺之一去世,蔡京就开始抄他的家,就把他家里头所有在朝廷里边担任官职的人都抓起来,特别是他这三个儿子,说他们有贪污之罪。后来经过多方侦办,最后确定说,没有这些贪污的迹象,才算把他们放出来,可别在东京汴梁住着,都得回老家,回山东青州的老家。到现在,连续经历了自己家里头和丈夫家里头的政治的变故,她在一点一点地走向成熟,对世态人情的认识,也在一点一点地深入,这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变化。我们不要把这个印象永远锁定在她那个“却把青梅嗅”啊,什么“惊起一滩鸥鹭”啊那里边,她这个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是作为李清照,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的一个成长道路。
青州这十年是赵明诚夫妇生活最安逸、也最愉快的十年,也是李清照本人这一生当中生活得最愉快的十年。青州十年的隐居生活,使得李清照和赵明诚更加恩爱,夫妻俩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继续撰写整理《金石录》一书,他们依然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就在这十年当中,朝廷的政治格局又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蔡京被驱逐出政治舞台,赵明诚再次重返仕途。就在赵明诚返回仕途期间,他和李清照之间在情感上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随着赵明城仕途重新的开始,他们两个也就开始了两地长久分居的这样一种状况。所以我们说这时候李清照很多的表达离情别绪的那些很有名的词,就开始出现了。
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宋徽宗宣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121年,当时已经四十一岁的赵明诚,到山东的莱州担任知州,这一次他提出来把他的夫人李清照也带在身边一起去做官,李清照感怀怨恨,也许是因为赵明诚在莱州畜养侍妾和歌妓。可是,畜养侍妾和歌妓在当时是一种社会风气,一种文化现象,李清照不会为此而争风吃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李清照感到巨大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呢?《籀史》这本书里边说赵明诚文物收藏得非常地丰富,但是“无子能保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收藏得虽然很丰厚,但是却没有子女继承他的这笔遗产,每每想到这样的事情就禁不住叹息。作为一个不能生育的,或者是不能生男孩儿的一个妻子、一个女人,她将是感情和财产的双重失败。你想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感情这么样地丰富,创作上这么有激情的、细腻的女性来讲,没有后代,没有孩子,这个对她的打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担忧是非常巨大的。
在莱州担任三年知州之后,宋代的官制有规定,你在一个地方担任地方长官三年期满,就要给你调换另外一个地方。那么赵明诚就到淄州担任知州,淄州就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附近。赵明诚做淄州的知州,他一方面关心政务,但最主要的精力和目光,就是投放在淄州境内有没有什么比较珍稀的文物、金石、字画。
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感情的裂痕慢慢地弥合了,但是他们两个人谁都想不到,此时的北宋王朝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公元1127年,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即位,成为宋高宗,从此,南宋时代开始。此时,战乱主要还集中在汴京一带。那么,生活在山东淄州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会面临怎样的境况?他们花费多年心血收集的文物又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呢?她听说首都被占了,被攻破了,她深深地意识到虽然淄州离开封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满屋子堆放的这些文物、金石、字画放到哪里去呢?该怎么来处置呢?
在宋高宗的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三月,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去世,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做官的人,你的父母去世之后,守丁忧,就是这个官职呢就被免掉了,就到江宁去奔丧。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就是母亲在江宁去世了,他们要去奔丧,而当时整个的国家的形势非常地危急,那你就不能说这是一次单纯的奔丧,你得通盘地考虑两个人的去处,包括很多房间里边收藏的文物,到底到哪儿去。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对整个这个过程有详细的记载,她说什么呢?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金石录后序》
这奔丧是赵明诚要去奔丧,这既是一次奔丧,也是一次大迁移。知道山东这个地方迟早是要落入金人之手,所以首先他要把在淄州的大批的文物,要转移到江宁去。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并没有随着丈夫赵明诚南下江宁,跟他一起去。她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她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有青州,青州还有一大批的文物留藏着。她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写到:
“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金石录后序》
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十二月,处在动荡时局中的青州突然发生兵变,青州的郡守被叛军所杀。
“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金石录后序》
历经劫难,李清照终于赶到了江宁,与丈夫赵明诚重新团聚了。而此时,刚刚成立的南宋政权急于用人,任命赵明诚担任了江宁知府。江宁,又名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此时正处在与金军隔江对峙的战线前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家变国仇的焦灼与痛苦让李清照在诗词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宋高宗的建炎三年,即公元的1129年,这时候,赵明诚做江宁知府已经有一年多了,在这一年的二月份,御营统制官王亦这个人,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御营统制这个官位比江宁知府要低,但是他统御的兵力不归属于江宁知府,而是归朝廷直接统辖的,他要起兵作乱,这对于江宁知府来讲,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所幸的是赵明诚的部下,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到了这个要叛乱的消息,他赶紧就告诉了赵明诚。说来也很巧很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赵明诚已经拿到了调任湖州知州的调令。赵明诚认为,他的逻辑就是,我已经不再是江宁知府,我已经是湖州知州,所以,这里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新任的江宁知府来处置,我已经把这里所有的事情提前等于预支给他了。那怎么办呢?李谟给他报告了以后,他不作为嘛――用我们现在话来讲,他不作为。李谟也没有办法,他面对的现在是湖州知州,我已经不再是你的上司了。李谟果断地采取了措施,他预测叛军所要经过的街巷,设置路障,并且埋伏了兵将。果不其然,当天晚上,叛军在天庆观纵火,企图抢掠整个的市民。由于李谟安排在先,所以没让这些叛军得到什么好处。他们用斧子砍开南门之后,逃出城外,这也就是说,由于防患于未然了,所以没有酿成大祸。
可是大家想都想不到,李谟做了他应该做的,甚至做了本来应该是上级首长做的工作,这天早上天放亮了他就去向赵明诚汇报昨天晚上的情况,他去一看才发现,赵明诚居然和另外两个江宁府的高级的首长,昨天晚上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如果说当时赵明诚钻了这个文件的空子,表明我已经不再是江宁知府,我是湖州知州,我们说从文件上、程序上、从制度上我们都没法指责他,我们只能说在良心上你很过不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个做高官的应该在这个时候当仁不让的负起责任,毕竟江宁知府新任的还没有到任,如果说这个让我们觉得他的决定很愚蠢的话,那么后边的行为让我们觉得他不但是愚蠢,而且是丑陋,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恶心。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他们三位高官趁着月黑风高、无人察觉的时候,偷偷地把绳索从城墙上扔下去,然后非常笨重地,不那么灵便地在城墙上慢慢地把自己悬放下去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到他们的家人,特别是赵明诚,有没有想到李清照。他那么地热爱自己的文物,他有没有想到那些在他看来比他性命还要重要的文物,如果落入王亦的手中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多亏李谟他提前采取了行动,防患于未然,他要是也被叛军杀了,他的部将、他的军士如果都被叛军杀掉了的话,包括李清照在内的全城百姓就会遭受兵戈之痛。
临阵脱逃的赵明诚得到了朝廷的惩罚,被罢免了江宁知府的职务。历经磨难的李清照,最终原谅了丈夫赵明诚,而按照两个人商量的结果,他们准备从此解甲归田,隐居山林,生逢战乱时代,这也不失为躲避战祸的办法。根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面的记载,她们先到达了安徽的芜湖、当涂,后来又住在池州,就是现在的安徽贵池县,打算从那儿,去江西的赣江之滨居住,那意思就是要退隐,退居了。结果没想到离他的罢免还不到三个月,赵明诚接到圣旨,继续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这大家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了,连这种逃跑的人就重新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这宋高宗脑子有问题?我们说这里边的原因就非常复杂了,一个很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他的两位兄长在朝廷当中是很有位置的,特别是他其中的一位哥哥担任中书舍人,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我们有理由相信,肯定是两位兄长从中起了推动的作用。再一个,还是那条老理由,当时这样逃窜的官员太多了,如果把他们一一法办,全部把他们罢免回家,那局面怎么维持呢?
按照宋代的官制的规定,官员去赴任之前,履新之前先要到皇帝那里去觐见,赵明诚就要去建康见赵构。这个建康城真是太有意思了,一开始它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奔丧、避难的地方,又是赵明诚做大官的地方,也是赵明诚留下耻辱的记忆的地方,现在又成为他在那儿跌倒、要在那儿爬起来的地方。我想在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记忆当中,记忆最深刻的城市,除了开封、青州,恐怕就是建康城了。
赵明诚的安排是李清照暂时在池州安顿下来,等到他面见宋高宗之后,回来接她一起奔赴湖州任职。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赵明诚临走的时候对她千叮咛万嘱咐,惟恐怕她出什么问题,可是最终出问题的不是李清照,恰恰是赵明诚自己。到了七月底,距离他们两个分手还不到一个月,李清照忽然接到了赵明诚的来信,信上说,自己由于一路纵马疾驰,加上七月份的江南地区炎热难耐,我们知道南京城是很著名的大火炉,当时又没有空调,没有制冷的设备,所以遭到大暑,得了疟疾,病倒在了建康城。怎么办?(李清照)连忙乘舟启程,坐船走水路,从池州赶往建康,一个晚上就走了三百里。船开得这么快,也是很危险,但都顾不了那么多了,等到了建康城,果然不出李清照的所料,她这位性子急的丈夫啊,吃了很多的柴胡、黄芩等降温散热的寒性之药,病情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全部转换成痢疾,腹泄不止,应该说这个变故对李清照来说太大了。赵明诚由于积劳成疾在建康去世了,他这一去世不要紧,把李清照就一个人丢在了纷乱的战火当中,这一年是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四十六岁。
你不是说我献了一把玉壶给金国人吗?就说我们是叛国之罪、卖国之贼吗?好,我一不做二不休,我扳不倒葫芦撒不了油,我把我们家(文物)全部都给你献上去,我全部都交给朝廷,我看看你还说我什么?如果你说我献了一把玉壶就是叛国之贼,那我把我们家所有的文物全部都上交,就这四大类,应该说是镇国之宝了,我全交上去,那我算什么,我算不算是精忠报国之人呢?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么多年跟随在自己身边,那是说献就能献的吗?当然从理智上你得这么做,但是在感情上,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就是为什么李清照非得跟着这趟艰难的逃难之旅往下走的原因。跟随宋高宗逃难的队伍,她的足迹可以说基本上涉及到了苏南地区和浙江的大部分地区,这一路逃亡下来,可真是非常地艰辛,太不容易了。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饱尝战乱流离之苦,她在《清平乐》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李清照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建炎四年四月将她和赵明诚爱情婚姻生活见证的文物进献给了朝廷。那么,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时期,这些文物,是否就得到安全了呢?经过一年多的逃离生活之后,李清照还能够写出那些优美的词句来吗?
这个计划就是赶不上变化,文物寄到了剡州,做梦都想不到,这个剡州的地方爆发了叛军的暴乱,官军在平叛的过程当中,文物就没影了,找不着了。后来才听说啊,被一个姓李的将军,悉数纳入囊中。但是纳入囊中以后,是什么结果呢?不知道。为什么呢?李清照后来打听到了,姓李的将军不久也死了,文物就随着李将军的死,就再也不知道下落了。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刚刚经历了众多苦难的李清照,在情感与生活中都非常需要一个依靠。而张汝舟则是恰好出现的那个人,虽然李清照愿意下嫁张汝舟有着多方面的考虑,但是至少她希望她以后的生活能够安稳。可是正式结婚以后,李清照和张汝舟都发现上当受骗了。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张汝舟在婚后,像得了志的中山狼,显露出了本来的面目。李清照的第二次婚姻,落入了张汝舟所设下的陷阱。
她在给綦崇礼的信里说,就列举并且揭发了张汝舟为什么要跟她结婚的这些原因,这是李清照后来在生活当中总结出来的,看出来了,而且也列举他种种的劣迹,归结起来也有三条,这是咱们给它归结起来的,第一是什么呢?张汝舟跟她结婚的一个根本的目的,不是跟她结婚,是跟她身边的文物结婚。第二是什么呢?张汝舟这方面发现自己也上当了,也受骗了,为什么呢?结婚了以后发现他们家文物字画不像外界传的有那么多,更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多,那么珍贵。李清照列举他第三点的劣迹就是家庭暴力。宋代的法律规定,如果丈夫被流放,那么妻子就可以离婚了,不但可以离婚,而且可以保有属于自己的财产。还有一条法律规定,做妻子的如果告丈夫,丈夫如果果真有罪,算是自首,做老婆的也得坐两年牢。李清照没有坐两年的牢,只坐了九天就放出来了。李清照遭遇再嫁婚变的情感打击后,再次又回到了孤身一人的世界。
夕阳岁月中,孤单寂寞的李清照一方面沉浸在对丈夫赵明诚、对年轻美好生活的痛苦回忆之中,另一方面,又情牵魂系着故土的恢复和使者的别离。李清照有女人脆弱多情的一面,同时,又有男人刚毅顽强的一面,所有这些矛盾的心情,矛盾的情感,交织在她的内心世界,通过她晚年时期一首著名的词《永遇乐》抒发出来。这首词,它跟《武陵春》不一样,它里边有一种渴望欢乐,渴望加入到火热的生活当中去的那样一种愿望,但是又没有办法走出沉重的心情。这首词之所以历来为文学史家所激赏,所称赞,就在于它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晚年的一个杰出的女性内心的感情的痛苦,感情的尴尬与感情的矛盾。少年时期的、青年时期的李清照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是非常地清澈,非常地靓丽,非常的活泼。而晚年的李清照也不是一潭死水,我们感觉到她像是清澈的深潭,还是那样的沉静,但同时她的感情的内涵,是更加地丰富了,我们对她的解读,也是更加地深入了。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即公元1155年,李清照在孤独、寂寞、甚至在有些人的嘲讽和诽谤当中走完了一生,她在临安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让我如此如醉,极品女人。她的思想、她的情感追求已远远超越那个时代,甚至与现代女性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对她的印象我一直停留在诗词中的忧愁中,一直纳闷千古流传的怎么会是一个忧愁女子,直至去接近她,才发现她是那么的完美,那么的刚强,那么的有才华,那么的勇敢,只恨我的笨笔写不出内心的细腻体验,只恨我的慢笔拖拖拉拉,思绪断断续续,绵延成说不出的感受。
极品女人,我永远欣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