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0日在那个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陈德林老师带着西湖教育赋予的使命,带着西湖教育人的“爱与责任”,告别年迈的父母和妻儿,远离繁华都市来到黔东南州凯里市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教育帮扶工作。挂职任凯里市第二十五小学副校长,分管学校德育、基建和体卫艺工作。支教期间,他的岳父和父亲先后患癌入院手术,至今还需每月两次化疗。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他未曾请假一天,始终坚守在教育扶贫第一线,努力当好西湖优质教育的“代言人”、“传播者”。
一、不吝赐教,全力援助新建学校脱贫攻坚事业
1.注重校园文化,夯实学校办学基础
凯里二十五小是一所开办时间不足一年的新校,很多制度还未健全。陈老师到校后及时制定并完善了内部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评价体系等学校组织文化,编印了《凯里市第二十五小学规章制度与岗位职责》汇编。结合疫情防控实际需求,他主持起草了两万余字的《凯里市第二十五小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手册》,保障了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他主动对接凯里市城投公司,积极处理校园围墙修整、绿化养护、消防整改、门卫室搬迁等基建遗留问题,联系施工单位及时清理校园建筑垃圾,排除各类安全隐患。积极带领老师们利用休息时间清扫校园,设计并布置校园景观绿化、墙体文化。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半年时间学校整体环境有了极大改观并呈现出勃勃生机,被评为了凯里市文明校园,这也是学校的第一项综合荣誉。
2.注重队伍建设,打造教师发展平台
作为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他深知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他积极引入“PD班会——体验式德育”。组建了“PD工作坊”,自己出资为工作坊成员购书并邀请专业人士做顾问,开展了每周一次的“PD学习营”活动,带领全体班主任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成长。结合多年管理经历和经验为凯里二十五小、四小以及贵州省胡应、顾凤业、颜显兰乡村名师工作室开展多场专题讲座。他十分注重年轻教师培养,受聘为凯里学院实习指导老师。精心辅导年轻老师备课、上课与作业批改等教学常规,积极为年轻老师开设示范课和研究课。一本本荣誉证和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大肯定。
3.注重课程研发,激发师生内生动力
课程建设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师生成长、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他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并结合区域特色,设计并完善了学校“怡文化”课程体系的架构,确定了三大课程理念,六项核心素养和十五门具体课程。精心指导青年教师完成了黔东南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劳动教育——“小农夫”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申报工作并成功立项。这是学校第一个州级课题,也成为学校“怡文化”课程建设的一项特色品牌。
二、不知疲倦,积极传递西湖优质教育先进理念
1.加强顶层设计,深化育人工作内涵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凯里二十五小是一所专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就学而建的学校,学生家庭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70%以上。作为德育分管领导,他清楚地意识到针对这样的特殊群体,学生的精神成长远比科学获知重要,挽救一名学生远比培养一名学生更有价值。他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开展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怡雅十训”行为规范评价体系。通过一年的努力,学生的行为规范有了明显改观,尤其是下午的“放学礼”已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
2.注重仪式教育,增强育人工作魅力
他从创新德育载体入手,策划并实施大型德育活动近10场。组织召开了学校首届少代会和新生入队仪式,并给每个孩子赠送入队大礼包,增强少先队员归属感和荣誉感,从小树立责任意识。为了让一年级新生尽快融入新集体,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首创了“新生入学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了给首届毕业生留下美好的记忆,开展了“毕业歌”活动,以此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对美好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
3.做有温度德育,培养身心健康学生
陈德林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邀请专业单位为学生检测视力并建立一生一档案,大力开展各类疾病预防和宣传教育活动。他组织开展了每月一次心理健康和德育主题教育,及时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空白。精心设计大课间跑操活动,孩子们整齐的步伐、嘹亮的口号、饱满的精神状态,已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功举办了学校大型田径运动会,孩子们的身体素质、精神面貌、团结协作能力得到了检阅,首次参加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比如开展清明线上祭奠、端午包粽子、中秋画月饼等主题活动。为发挥德育的正面引导作用,他推行学生全面成才及班集体综合荣誉评价制度,期末激励性评语制度以及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项举措,得到了学生、老师和家长们的广泛赞誉。发布校园微信推文近20项,有多项活动在黔东南主流媒体报道,广泛宣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三、不遗余力,与当地师生群众建立深厚的友谊
1.一个都不能少,控流防辍温暖民心
教学工作始终是教师的生命线。疫情期间陈老师一直参加贵州省“阳光校园·空中黔课”的线上教学与辅导工作,定期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和家长交流反馈孩子们在线学习情况,并提出各种切实可行的建议。由于部分家庭无法上网课,他多次放弃休息时间,走进大山上门进行线下送教服务。他十分注重孩子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鼓励孩子们树立学习自信心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他自己出资购买学习用品赠送困难学生,奖励学习表现优秀的学生。他的真情投入、真心付出,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和孩子们的爱戴。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改观,学习自信心增强不少,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考试平均分超过平行班24分之多。懂得感恩的孩子们,特意为他举办了由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汇演《感谢您,陈老师!》。一封封感谢信,更是对他最大的肯定与鞭策。
2.打造乡村少年宫,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乡村少年宫既是学生课外活动场所,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他结合学校软硬件条件积极寻求资源,从场馆装饰装修、室内文化布置、设施设备添置到课程开发与设计,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学校已完成了15项课程17个场馆的建设工作,并详细制定了乡村少年宫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20年8月当得知学校将承办贵州省乡村少年宫现场会,他提前结束假期从杭州赶回凯里,积极参与环境布置、方案设计以及大型苗侗操的组织训练等工作,学校最终圆满完成了此次现场会展示活动,得到了与会领导们的一片赞誉。他积极利用杭州资源组织开展“贵青杯”活动,学校有多名同学获奖,其中美术类作品获贵州省一等奖的第一名,美术类总成绩列黔东南州之首,并以此举办了学校首届美术作品展。
3.竭力谋求资源,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他深知个人力量和精力是有限的,但团队力量却是无穷的。作为支教团队负责人,他积极组织策划了由杭州市行知小学、留下小学、学军小学以及嘉绿苑小学赴凯里市组团式支教送培活动。一年来,支教团队分别在凯里二十五小、一小、七小、四小以及舟溪小学等举办了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上教学展示课20余节,专题讲座10余场地,辐射人数近千人。他牵手联姻了杭州市行知小学和凯里二十五小的教育结对帮扶,并借助“互联网+教育”模式,两地成功开展了同步课堂实践与研究。由于学校办学经费十分有限,他协同组员积极寻求资源,累计筹措各项资金达100余万元,切实帮助学校解决了实际困难。为鼓励贫困学优生努力学习,他牵手实施了由杭州某设备租赁公司命名的价值10万元的奖(助)学金计划。同时,他积极发动杭州亲戚朋友到凯里结对帮扶贫困学优生,截至目前共结对近20个孩子。
“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工作任重道远。支教路上,陈德林老师将继续坚守教育理想,优化课堂变革,推动杭州美好教育、西湖优质教育智慧和行走方式在黔东南凯里的“落地生根”。今后,他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用“爱与责任”诠释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