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记录
行为符合师德标准 做人民满意教师
发布时间:2019-06-24   作者:

行为符合师德标准  做人民满意教师

——解读习总书记的“底线思维方式”  密晓群 2015.11.15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与时俱进地实现领导方式方法的转变,不仅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以简洁明了、深入浅出、有的放矢的表述,深刻阐发了党在治国理政理念上的一系列创新和发展,传递出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和坚定自信心。研读系列讲话内容,让人思索,给人期待,催人奋进。

所谓“底线思维”,即要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结果,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底线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就能做到认真评估决策处事的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从而处变不惊、守住最后防线。《礼记·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遇事不慌。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

底线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后顾性思维取向,是公共管理科学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底线思维注重的是对危机、风险、底线的重视和防范,管理目标上侧重于防范负面因素、堵塞管理漏洞、防止社会动荡。底线起着“最起码保证”的作用。同样道理,底线思维起着与“最理想境界”、“效益最大化”相对应的“最低防线”、“危机最小化”的作用。基于这种底线思维所进行的底线管理,是公共管理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底线思维实质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上的辩证法。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快速期,也是矛盾的浓缩期。在一个矛盾多样、冲突多发、薄弱环节较多的阶段,底线思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领导干部树立底线思维,就要做到:

一是全面把握实情。对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把握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机要有充分的准备,制定预案,防患于未然。

二是树立正确政绩观。摒弃为了出政绩、树形象而不顾一切后果,只有前瞻没有后顾的错误思维方式。从守住底线开始,量力而行,步步为营谋求发展。

三是树立风险意识。善于排查各种潜在风险,找出安全与风险、常态与危机的分水岭,守住各种风险的底线,如安全的底线,秩序的底线, 绩效的底线,利益的底线等。

四是强化过程管理。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着力做好矛盾的转化工作,力争把坏事变好事。

作为党员教师,我们的“底线”何在?我学习了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黄戴清教授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课:人之师的基本底线:行为符合师德标准,人之师不可超越的红线:法律法规;人之师应追求境界:学生的榜样;人之师的基本底线:行为符合师德标准

守住教师的底线,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定底线的标准:这个底线定的足够地低,低到让大家认为,这太容易,太简单,不做到它甚至说不过去。而我们只要守住这条底线,就能平平安安地在这三尺讲台上站住,而不致于引来不必要的“风波”。

一、人之师的基本底线:行为符合师德标准

(一)善待自己,感受幸福,做一个阳光 快乐的老师。

老师快乐,学生就快乐,学生快乐,家长就快乐,家长快乐,全国人民都快乐!所以,老师一定要快乐!

善待自己:当意识到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照亮”自己。教育的真义是使人幸福。教师应当理直气壮的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教师从事自己的职 业活动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 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自己生命 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个体重不断增加的人很难教别人减肥☆一个倦怠萎靡的老师很难让学生打起精神。

两个建议:不要把工作当作生活的全部,更不是唯一。 教书育人是享受,还有别的也需要享受,这才构成完整的幸福,我们还有业余的生活,还有自己的其他责任。一定要善待自己,对 得起自己。第二、不要事事都争第一,都求完美无缺。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一 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 ? 我们教师干的是良心活。

善待自己学会三句话:“算了吧”“不要紧!”“会过去的!”

善待自己三不要: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

三乐法:助人为乐、知足常乐和

(二)善待学生,体会幸福,创造一个充 满快乐、富有魅力的课堂。

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理解

学生最重要:一是要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三是要虚心向学生学习。

三个建议:.要让学生喜欢你。重视第一次见面,第一节课;善待孩子的错误,等待他的成长;发现、理解、信任、包容、等待、赏识…;.课间走进学生,亦师亦友。

(三)善待家长,分享幸福,过悠闲自得 的教育生活。

提高一个认识:家校共育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体现在保护学生、自己和家

长三者的身心; 对家长的态度:理解、认同加上一些理性的建议,争取家长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四个建议:第一:不随便给孩子扣帽子;第二:赏识家长;第三:善待学困生的家长;第四:请家长善待自己的孩子。

教育是给人希望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有信任,对祖国有信赖。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教师追求的境界是成为学生的榜样!我们要守住底线、争取出线、不碰红线。最美的师德就是对学生全心全意的爱、持之以恒的爱、科学专业的爱!

对学校来说师德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师德建设,是为教师团体及个人争取专业荣誉和专业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

“爱”是教育的出发点,“质”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师德师风是时代的呼唤、知识经济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呼唤、精神文明建设的呼唤。


上一篇:累,并成长着!
免责声明
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杭州市行知小学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市行知小学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