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风景如画,天高云淡,在这收获的季节,为提高教师作业设计的能力,搭建教师合作交流的平台,营造和谐共进的教研氛围,11月2日晚上,冯卫芳、张冬萍项目制工作室的全体成员相聚文一街小学秀水校区,举行了一场基于双减背景下的精准作业设计联合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卷入式”样态呈现,旨在让教师全面、全程、全员参与教研活动,提高实效,实现 “真”教研。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数学教研员俞玲萍老师全程参与指导,此次活动在三个议程中拉开序幕。
关键词组一:分享·倾听·研习
首先是冯卫芳工作室成员周倩霞老师对双减之下的练习设计进行了经验分享,周老师提到我们在要减负的同时也要保证质量,那就要精选精练,简作业布置,对于书上和课作本上的题目老师要进行认真筛选;其次还要基于学生学情,布置创个性的作业,除了常规三项练习外,老师们也会结合学生的情况,来设计计算练习、周末练习、错题汇总等;最后周老师还提到要重视学生的错题说理,促进订正的高效。
张冬萍工作室成员张甜灵老师对如何设计有效练习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张老师提到可以通过一些题组练习,让学生进行对比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模型;同时也要加强习题的整合改编,进一步拓展深化;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最后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历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两位老师用生动详实的案例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双减背景下是如何设计练习、如何有效提升学生能力的经验,给了在座老师很多启发。
关键词组二:卷入·思考·碰撞
听完两位老师的分享,紧接着是以全员卷入的方式,进行练习设计的头脑风暴。老师们根据给定的教学内容,在规定时间内,亲历现场备课、确定教学目标,设计作业练习,然后组内交流、组间汇报的过程。全体老师分为4个小组,以人教版三上《周长》这一课为例,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对如何有效落实周长的本质特征、如何测量周长设计了很多巧妙有效的练习,双减之下的作业已不是传统意义的课后训练,早已融汇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老师们精彩纷呈的交流与汇报,掀起了本次活动的高潮。
老师们在研读中碰撞,在碰撞中分享,研讨着作业减负的转变与价值,分享着作业设计的巧思与妙做。
关键词组三:引领·展望·收获
最后在小组交流汇报后,由教研员俞玲萍老师为我们进行了作业设计与辅导方面的专业引领。俞老师提到在进行作业设计之前,一定要做好教学准备与设计,确定好课时教学目标,一些知识技能的目标描述一定要明确、清晰、可检测,在仔细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熟做每一道例题和习题,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涵的知识点。
俞老师继续以《周长》这节课为例,对该节课的学科本质、关键点、重难点一一为我们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俞老师还以周长为例,对如何发展学生的“量感”为我们进行了解读,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积累起基本的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测量做好铺垫,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可操作的方法策略。
老师们在专家的引领下,明确了今后课堂教学的方向,收获颇丰。
活动在冯卫芳老师的讲话下拉下序幕,将近3个小时的分享共进,4个小组的智慧提炼,是老师们日常研究的缩影。这种教研过程更是大家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们深知让鲜活的理念落地生根,方能在课堂上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让作业内容“减负”,让作业功能“提质”,通过作业改革,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学科素养,是我们的一直追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