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深入学习“双新”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双新”教学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杭州市三墩中学牵手联盟学校进行“整本书阅读”为主题的专项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特邀请正高级教师俞华芳老师进行点评指导,参加研讨的还有杭州市文理中学、杭州市文溪中学、福建省教研组长研修团的各位老师。
我校郭肖君老师为大家带来七年级必读名著《朝花夕拾》的专题研讨课——探寻鲁迅成长中的“温情”与“伤痛”。本堂课以“筹备鲁迅纪念馆”为大任务,在此基础上设置 “寻找成长足迹”“探‘温情’与‘伤痛’”“对话成长中的鲁迅”三个子任务。课堂伊始学生通过梳理鲁迅的成长足迹再一次回顾了鲁迅的求学之路,对整本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郭老师聚焦“温情”和“伤痛”,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由梳理上升归纳、探究,相较于“温情”,“伤痛”是学生更难把握的点,老师通过书中三篇与之相关内容的呈现让学生领悟到鲁迅先生的伤痛都与家国相关,没有一丝一毫的自怜自艾。最后一个对话的环节,学生讲之前所学充分表达出来,学习过程由输入到输出递进。
杭州市文溪中学余依妮老师以2024元旦文艺汇演演出方案策划会来撬动《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热门话题的引入为整堂课奠定了活跃的基础。为了让本班节目脱颖而出,余老师提议排演《红星照耀中国》,以此展示红星精神,引领少年成长。但是书中的光辉人物灿若星辰,由此余老师带领学生们首先确定剧本核心人物,然后再寻找让人物形象突出的多种方法,最后再为演出配上画外音来作为赠给当代少年的成长箴言,进而提升作品的思想境界。通过本次学习,学生们牢记了新时代的中国,新时代的少年,依然需要传承红星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个人理想和国家富强努力奋斗!
杭州市文理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马静老师借助“诗意缀青春,‘项’光赴前途”的项目成果,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他们教研组在阅读《艾青诗选》时积累的经验。马老师以课程定位和教材地位来确定该项目的四个学习目标,再结合具体操作分享他们是逐步落实以上四个目标的。第一个目标赏析艾青代表作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马老师将此目标分解为诗歌意象、诗歌的形式、诗歌的理性美三个部分,通过思维导图向大家呈现学生的落实情况。
目标二比较艾青诗歌的异同,推断艾青诗歌风格,如果说目标一是所有诗歌的共性问题,那么此目标就是艾青诗歌特有的时代分期。目标三联读艾青与其他诗人的诗歌,归类比较异同,迁移运用诗歌阅读方法,前两个阶段的梳理让此目标的归类有迹可循。最后一个目标模仿艾青诗歌表达技巧和第一单元所学诗歌知识,创作一首现代小诗,至此学生的学习已经由理论知识的梳理迈向具体诗歌的创作。
最后俞华芳针对本次活动的课程和案例,为我们带来了讲座和答疑。俞老师强调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做好引领规划的作用,重视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形成阅读习惯、在多样的阅读分享中提升阅读能力,迁移阅读经验。她结合具体的阅读书中谈到阅读的落实,例如要树立文体意识,神魔小说要关注它的反传统精神、科幻小说要将科学元素和人文思考放在并重的位置、现实主义小说重点在于它如何文学性地反映社会现实、英雄传记小说往往带有传奇色彩。在俞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中老师们对三个学年的名著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未来我校也将继续加强合作,共同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科研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