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教师课题成果文本的学理高度与表述规范性,莲花港幼儿园特邀杭州市教科院沈美华院长对《农家“乐”》《画·话魔方》《双环双护》三项课题结题报告开展专项指导。沈院聚焦“逻辑架构、学术表达、成果凝练”三大维度,为课题文本优化开出“诊断书”,助力研究成果从“实践沉淀”向“专业表达”跨越。
沈院针对文稿《农家“乐”》“重案例轻理论”的共性问题,专家提出“双线并进”修改建议:补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原文,例如《农家“乐”》需在“劳动教育价值”章节引用“引导幼儿体验劳动乐趣”等政策表述,增强课题站位。在核心概念部分增加理论溯源,如《画·话魔方》需界定“叙事性讲述”与“日常对话”的学术差异,引用周兢教授关于“叙事思维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避免概念泛化。
同时,沈院以“读者视角”逐篇梳理文本结构,直击三类典型问题:逻辑断层:《双环双护》中“问题分析”与“策略设计”缺乏对应性,建议采用“问题—归因—策略”三步框架重组章节,并插入“保育安全风险点分布雷达图”等可视化数据,增强论证说服力。表述模糊:调整《农家“乐”》中“农场空间改造效果良好”等主观描述,替换为“幼儿人均劳动频次提升40%”“家长满意度达92%”等量化表述,并附上幼儿种植记录表、空间布局对比图等佐证材料。格式疏漏:统一三级标题编号体系,规范参考文献格式(如《评估指南》需标注发布单位及年份),补充图表目录与关键词索引。
最后,沈院针对文本“成果亮点分散”的短板,建议:《画·话魔方》需在摘要中聚焦“一物多玩”载体独创性,提炼“魔方提问三阶法”(启问—联想—创编)作为核心创新,删除冗余活动描述。关注证据链整合:将零散的案例、数据整合为“问题解决证据包”,例如《双环双护》可将“幼儿呕吐应急处置流程图”“保育员操作标准化视频”等作为附件,形成逻辑闭环。
“课题文本是教育智慧的‘转化器’,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本次指导通过“逐句精修—模块重组—整体提质”,帮助教师跳出“工作报告式”写作惯性,迈向学术表达的规范化与专业化。修改后的课题成果集将作为园本教研范本,为后续研究提供“标准模板”,助力幼儿园教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老师们与专家展开对话
老师们在倾听专家老师的指导
老师们在认真的听专家点评
张引江指导课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