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听课感触颇多,尤其在参加优质课评比过程中,既有收获,又有反思。收获是要多关注其他老师在做什么,在做哪一方面的研究,在运用什么样的技术、策略解决美术教学问题(尤其是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问题)。同时也发现了诸多问题,很多模拟上课的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从而导致教学内容的异化。比如,参赛的大部分老师(包括我在帮同组老师磨课的时候)都将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段概括为:简化、变形、概括等。讲色彩则离不开:对比色、同类色。这一类的美术语言较为单一而笼统,既能用来形容民间美术,也能形容漫画、油画、水彩画等其它美术类型。只有少部分老师能研究透彻后用符合东方造型风格的语言去概括某一类美术的艺术特点。例如陈臻老师讲太湖石:瘦、透、皱、漏。王希卓老师讲门钹的造型(有点记不清):怒目、燃眉。这两课若用西方造型观去表述,则总逃脱不了疏密、夸张等惯用美术语言。而这两位老师改其道而行之,用非常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总结出不同类型美术的特点,能使学生易于理解。
出现上述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师本身对于民间美术属于浅层了解而非深入研究,他们习惯以西方美术的话语体系去形容、描述、概括东方民间美术特点。纵然艺术是相通的,但民间美术确实有其自成一套的造型体系,可惜的是我们的教材也未能呈现这一特点,只能依靠教师总结、概括。我不禁想起李老师之前的讲座提及民间刺绣的“四菜一汤”构图特点,非常有意思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我曾在课堂上沿用这一概念,二年级的小朋友完全能够理解“四菜一汤”,并在画图案时尝试运用。与单纯的“对称”构图相比,四菜一汤更准确地体现了民间美术纹样中对称构图的典型方式:中间一个大图案,四个角落各一个小图案,既上下左右均对称的纹样造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它构图方式,或许,我们也能像李老师一样,基于对民间美术的深层理解与研究,创造诸如出“三菜一汤”、“两菜一汤”等语言精准概括的词汇,而不至于都落入西方话语体系的漩涡中。
在我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李老师公众号近日推送的几篇文章也论述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方法与案例,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对于他文章中提及的大概念、大观念等新理念只能是半知不解。李老师提供的范例也只能算管中窥豹,难以知其全貌,更难以借鉴与模仿。他有一篇文章中写道:民间美术土吗?——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为什么我们的小学生觉得剪纸、年画、刺绣土?为什么即使老师反复引导他们去欣赏这些民间美术作品(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他们仍然认为民间美术是“土”的?根源在于作为老师的我们对民间美术也是半知不解,更难以传播它的美,没有将它们置于东方审美体系、造型体系、乡土背景中进行系统地教学。右图是18年某老师公开课中关于库淑兰的艺术特点的板书,在剪纸内容题材方面,她只提到“艺术源于生活”,但却没有讲明白,库淑兰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家暴、丧子、病痛······)?她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创作有何影响?剪纸对她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如果对这些问题避而不见,那么学生对她的作品的学习只能停留于技法的模仿与机械重复,他们的内心难以有所感悟。针对剪纸艺术,李老师也提供了很多具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