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信儿童 支持儿童
上一篇:案例解读 驱动内...
发布者:
潘碧娇
折纸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不仅可以提高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创造力等,并能够引发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积极愿望。 自我发现(事件再现): 【我们只会折一次】在“小蝌蚪”的折纸活动中,老师先完整地示范了折纸的过程。接着,老师折一步、孩子们跟一步,大部分孩子折好了小蝌蚪。最后,在老师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下,没有折好的几位小朋友也完成了。这时候,苗苗小朋友说:“老师,我想再折一只小蝌蚪。”贝贝说:“我也想再折一只。”阳阳说:“我也想要。”老师说:“你们自己拿纸去折吧!”过了一会儿,他们拿着纸过来说:“老师,我们只会折一次,你能再教我们吗?” 自我剖析(分析判断): 1.“我们只能折一次”的原因分析:在学折小蝌蚪的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了分步示范(教师折一步、幼儿折一步)的指导方式。这样的指导方式虽然比较直观、生动,能帮助幼儿最快地折好小蝌蚪,但容易让孩子对教师的示范产生依赖,离开教师的“教”,孩子就不会折了。 2.教师选择“分步示范”的缘由分析:教师之所以选择分步示范的指导方式,主要是因为对儿童的学习缺乏足够的信任,认为中班幼儿在折纸时,需要教师的手把手式的教才能折。同时,教师凭着对班内幼儿折纸水平和经验的主观判断,觉得他们不可能靠自己学折纸。 链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幼儿折纸时教师主要采用分步示范的指导方式,虽然让孩子折出了一只小蝌蚪,但却没有让孩子学会怎么折,教师的指导方式制约了孩子的真正的发展。再加上中班幼儿具有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他们完全可以凭借直观的图片来进行学习,而不仅仅局限于对教师的示范性动作的模仿。离开教师的“教”,孩子们完全可以自己学折纸。 自我重塑(行动改进): 1.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学折纸,给予足够的学习空间。 区域游戏时间,郁郁来到“折纸吧”,将折纸书翻到了小房子的页面。她一边看图片一边折纸,两次对边折后停了下来。她专注地看着第三步骤,过了一会儿,她将左右的短边向中心线对折。到最后的“长方形展开、压平”的步骤时,郁郁停住了,并自言自语道:“怎么折呀?” 反思:教师完全放手,让孩子尝试看折纸书上的步骤图折纸,虽然孩子最后没有将小房子折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专注地观察,并且主动地想办法解决,这说明孩子能够靠自己折纸。但孩子到了最后一步时停住不折了,这说明只提供空间让孩子探索是不够的,还是需要教师根据孩子真实的学习情境,给予恰当的支持。 2.基于孩子在折纸过程中的学,给予适恰当的支持。 郁郁来到折纸吧,发现折纸吧的墙面上有立体的图纸。郁郁凑近看着。她将目光停在了立体步骤图的最后一张上。老师说:“你可以在这个上面试一试,折一折哦。”,只见她反复摆弄了几下,并说“原来是这样折的啊!” 反思:中班幼儿具有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虽然之前提供的照片式步骤图也是比较直观的,但是各步骤图间的转换却是个空白,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有难度的。教师提供的立体步骤图更为直观生动,有效帮助孩子理解各步骤间的转换,从而让孩子自己能够更好地学。 【我的感悟】“我们只会折一次”引发了我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并进行了及时的改变。原先分步示范为主的指导策略,调整为大胆放手、给幼儿提供学习空间,并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支持。调整指导策略后,孩子折纸更为专注了,他们不再缠着老师来教自己,而是孜孜不倦地探索学习,对折纸表现出了持续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儿童观悄然地发生了变化:从“儿童要在‘教’的基础上才会‘学’”转变到“儿童可以自己学”。同时,我的教育关注点也发生了转移:从“关注自己的教”转变到“关注孩子的学”。希望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当遇到教育困境时,我能够常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潜在的儿童观,有效支持和推动孩子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