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定义】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课型,复习课不同于练习课,不是简单地回忆所学的知识和做练习题巩固强化。复习课的核心是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学生灵活思维能力的提升。复习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构建知识网络为载体,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反思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练”“评”是基本要求。
“理”是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梳理,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练”是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练习过程中概括提升、灵活应用;
“评”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暴露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或根据课内测验了解复习课教学效果。
但纵观当前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复习课误区】
(一)“理”不到位——单纯疏通知识点,使知识体系构建不被重视
这是学生自主疏理知识、转化能力的过程,它必须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懂一面,形成自身的知识网络结构。然而有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过分强调能力技巧的训练,而恰恰忽视了沟通单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忽视知识体系构建方法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教师以讲解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缺乏对重点、难点、易错点的点拨,缺少对知识结构的梳理,复习课成为新授课的“炒冷饭”。
(二)“练”却过度——教学形式太单一,使复习教学成为题海训练
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我们在教学中总是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角度依次变换,难度随之增加。如有的教师将整节课的教学分成两个环节,先选择一些平时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习题作为例题,教师分析讲解,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安排独立作业;有的教师采用练习-讲评-再练习-再讲评的教学方式;更有甚者,先安排半节课的独立作业,再组织半节课的讨论交流或批改讲评……因此,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整理收集习题,讲解分析难题,学生则被重复枯燥的机械训练弄得疲惫不堪。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复习课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三)“评”失能动——忽视新课程理念,使不同学生立于相同起点
在复习教学中常常看到的是所有的学生经历着同样的学习过程,同样的习题训练,不是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是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又再次拉回到同一起跑线,导致优等生止步不前,中等生原地踏步,困难生则迎难而退。
可能受到教学进度、教学任务的影响,或者教师对复习课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我们的复习课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问题。我想,我们还是倡导尽可能引导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方法去学习,多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能力上的培养,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依然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
【复习课指向】
思维系统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小学数学《乘法》+《乘法口诀》一课涉及的概念很多,包括乘法意义、口诀记忆、解决问题等。如何给学生讲述这些概念,怎样让学生将零散的、片断的知识构建成知识体系,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利于一张方格图作为主轴,以“6×7=”作为线索,四面发散。学生在思维的启发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理清意义”、“填一填,记忆口诀”、“想一想,拓展联系”、“编一遍,加深理解”。在这四个知识象限里,再次拓展,成功地建立起了乘法的知识网络。
思维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学生用发散思维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例如,在引导学生整理复习《笔算除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关键词—圆,然后引导学生尽情地思考这个关键词,把联想的内容分板块记录下来,再按照板块一级一级进行分支联想,能够联想到多少就联想到多少。最后,补充、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
思维深刻性:
数学的学习贵在思维的真实性,正如江萍老师提出的,发现真问题,寻找真联系,引发真思考。比如,在《100以内的加减法》复习课中,小朋友从学习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减、退位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计算技能和解决问题。在这么多的知识点中,复习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其实不妨借助预学单找准学生真正的问题,把握住这节复习课突出的重点和突破的难点,做到有的放矢。从学生的作品中寻找真正的知识联系,引发学生真正的思考。
这样,在由具体到抽象的复习模式中,让查漏补缺落到实处、让知识结构真正形成、让温故知新水到渠成,让思维变得深刻。
思维独创性:
学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学生具有广泛联想的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符合条件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先要进行大量思考,然后把头脑中迸发出的各种想法,用文字和图画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后,在与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比较时,还会产生新的想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复习采取策略】
我想,我们更愿意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之者,回归到学生最需要的本原角色;而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协作、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成为课堂研习问题的主体。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我们也希望能为孩子们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营造出多功能的教学空间,构建起多能型的教学网络,让复习真正地发生,让孩子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