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树和喜鹊》反思
发布时间:2021-05-14   作者:

《树和喜鹊》反思

《树和喜鹊》是一下三单元第二篇课文,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所写。故事简单易懂却蕴含着深意——有了邻居和朋友,大家一起生活才感受到快乐。本文的语言表达也很有特点,采用了重复的表达方式;课文画面感较强,精美的插图就能串联起整篇课文;教材的小气泡框也点明了这节课学生需要提升的语文素养:结合上文理解词意。依据课标,识字、学词、读好课文是低段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但在低段的识字教学中也要渗透以上要点,针对《树和喜鹊》一课教学,我进行以下反思:

一、关注文本特点,多样识记生字。

要丰富识字方式;本课采用了生字卡片识字,字理识字,随文识字,还有微课识字等多种方式;要重视生活识字,例如:在教学“窝”字时,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窝”?和实际生活勾连起来,孩子们才有表达的欲望;要关注文本特色,这篇文章含有多音字“只”和“一”的变调,需要给学生以及时的点拨。

二、落实单元目标,理解词语意思。

  《树和喜鹊》一课,我抓住了三个中心词,孤单、快乐和邻居,原来孤单的树和喜鹊因为有了邻居而感到快乐,教学板块也在这句画中清晰呈现。

1.第一自然段感受孤单板块,我原本的设想是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谈孤单的感受,但现在的孩子们有足够的陪伴,孤单对他们来说太过抽象,也很难去结合自身的情况去体验,如此一来,这一点反而成为画蛇添足之笔,使得这一部分教学不清晰,臃肿而拖沓。因此,在后期的教学中,我抓住“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只有”,再结合板贴呈现画面助孩子们理解孤单的意思,并通过层层递进的朗读,从读准到有感情再到加上表情动作进一步强化了理解。

2.学习第二个板块时,我抓住了关键词“邻居”,在学习这个词的时候,也是通过联系前文的方法,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而字理识字,孩子们也很难真正记进去,反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在俞老师和胡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决定采用直观形象的板贴引导孩子们理解邻居,在原来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的基础上,让孩子们上来贴一贴他们的邻居,在动手的过程中,孩子们很自然地感受到邻居就是住的很近的人。

三、转换文体形式,朗读突出感情。

  本课的画面感虽然比较强,但是重复的表达特点却难从教材的排版中呈现出来,因此,我将诗的形式融入到文本教学中,将一大段的话转化为一行一行的诗歌,那么其中的“只有、一”就一目了然。除了一段一段读,还能一句一句对比读,通过这样的编排,学生更清晰地发现“孤单”和“快乐”两种不同感受的区别,更能推进本课的朗读教学。

四、重视课堂状态, 调动学习情绪。

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发言及状态。不能要为了走教学流程而忽视学生的一些发言。发现学生的情绪状态没有走进文本,要及时利用一些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情绪。


免责声明
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杭州市行知小学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市行知小学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市行知小学校园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