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中学家长沙龙
2020年10月,西溪中学心理辅导站与西湖区计生协会、区妇联爱民知妇幼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合作,开启了以“沟通之道”为主题的家长心理沙龙。
何传领老师以“道”为核心,通过调整家长的信念来引导家长重新建立对“家”的认知。
首先,家的主体之一,我是谁?个体由理智脑和情绪脑组成,它们是相互影响的。个体对事物的认知,经由理智脑影响着情绪脑。而情绪脑则是影响着个体大部分的言语与行为习惯。“身教胜于言传”、“言语道断”便在于此。家长由此理解,学着用身心去陪伴孩子,去陪伴孩子发泄情绪。同时,引导家长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去告诉孩子,我看到了什么、我感受到了什么。并教授家长建立情感银行,每晚由孩子评判自己存入了多少爱,又透支了多少爱,向孩子表达真诚、向孩子示弱,坦然去接纳孩子的不满与爱意。
其次,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对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程度是存在差异的。七岁前是家庭环境完全输入价值观的阶段,七岁至十四岁是孩子与家庭环境交互的阶段,而十四岁以后是孩子输出价值观的阶段。因此,家庭环境对十四岁之前的孩子至关重要,如果孩子在十四岁之前出现了问题,更建议去调整家庭环境。同时,何老师指出,青少年的情绪变化大是因为大脑皮层尚未发育成熟,而与情绪相关的脑组织已发育成熟,建议家长无条件地接纳情绪、有条件地引导行为。
第三,如果希望孩子更好地接受家庭环境地影响,便要遵循潜意识的规律。例如,表达你想要的,不表达那些你不想要的。当面对孩子拖拉时,我们可以说“快一点”,而不是训孩子“怎么那么慢”,因为前者进入孩子大脑的词是“快”,而后者进入孩子大脑的词是“慢”,充满着消极意义。如果孩子说“这题目很难”,我们可以说“这个题目不容易呀”,这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例如,左手上右手下的拥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心贴心,使得情感流动起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情感没有得到满足时,言语说教是无效的。
第四,自我有六个层次,包括真我、创伤、底层自我、信念、防御系统、面具自我。何老师指出,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是一种投射,说明孩子的状态触及了某一自我层面,并认清自己的哪些行为时基于底层自我的。自由是来自于对维度的提升,当我们增加一个维度或者改变投影源,我们对同一现象的认知可能就有了转变。例如,我们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但人际关系发展很好,当下来看,我们可能因为成绩而对这个孩子不满,但是当我们加入了时间维度,再去看的时候,我们可能看到未来他在职场中和谐的人际关系,虽然所在单位可能一般,但是幸福感可能更强。
第五,在家庭系统当中,何老师指出,家是讲爱的地方,这个世界是简单的,复杂是人为的,在家庭中应当真诚、接纳。并对我们画出的家庭系统图进行简要的讲解,引导我们意识到家庭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调整的方向。随后,何老师指出了三种家庭冲突模式、三种家庭误区、以及健康成长三步曲。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正向引导,离不开孩子的自我成长,以及性别认同。
最后,何老师澄清了“爱”的五个层面,欲、色、情、爱、灵。“欲”是看不见的精神层面的欲望,“色”是看得见的物质层面的欲望,“情”是有条件的付出。家长们纷纷发现,自己对孩子的爱大多数停留在“欲、色、情”这三个方面,而无条件付出的那种“爱”则是少之又少。“灵”是脑身心的高度合一,是很难企及的高度。如此,家长们正视了自己的欲望,对孩子的要求也可能是自己的私利罢了。
在短短的两天过程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概念贯穿始终,意义博大精深,“家”这个系统简单又复杂,仍需家长在课后细细体会其中的奇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