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改革路径探讨

来源:原创作者: 发表日期: 2024/11/30 11:59:15查看权限:完全公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同各产业融合,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与此同时,支撑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紧缺也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与行业需求对接不足,教学模式和内容更新滞后,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五金”改革应运而生。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新基建“五金”指的是:“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五金”改革不仅是对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革新,更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的一次重大挑战。
观点评述:
       "五金"改革的目的在于将职业教育建设成为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的教育体系,通过系统性地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实训平台的全面升级,推动专业数字化转型,这样才能培养出支撑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金改革路径探讨
       1.围绕产业发展,加强专业设置动态调整
       首先要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这要求教育机构不仅要前瞻性地预测行业趋势,还要灵活调整专业方向,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匹配。此外,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教联合体,实现专业和产业双向赋能。通过共同体、联合体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跨区域汇聚产教资源, 有效促进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2.基于岗位实际,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发挥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教联合体作用,校企协同研制知识图谱和技能图谱,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校企双方专家重新论证正在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制定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和高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的数字素养。此外,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职教课常,引领教学模式的英新,使学生在实品情境中学习,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
       3.突出实践导向,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教师下企业,以横向课题研究和横向项目研发作为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措施。通过项目研究锻炼和培养专业教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行业龙头或领军企业内部设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工作站,搭建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通过建立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带动教师及专业教师团队能力的提升,实施"工匠金师"计划,定向培养与在职学历提升并举,提升教师队伍素养。
       4.对接生产过程,改革实训项目与教学模式
       协同共建校内外基于真实生产设备、真实工作场景和真实生产过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工作车间,以岗位工作标准开展实践教学。发挥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教联合体的作,推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服务职业院校学生综合实训和岗位实习,让学生"真刀真枪”的建。
       5.紧扣标准体系,开发产教融合型优质教材
       教材是知识应用与推广的载体,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是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教材开发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符合教学需要。如精品在线课程、数字化教材、活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一体化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资源。在教材开发过程中,校企合作共同建设课程,将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材,将典型的企业案例作为学习项目编入教材内容,保证课程建设的职业性与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