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依岗定教之路,展专业技能风采

来源:原创作者: 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 作者:李红卫发表日期: 2009/09/24 05:04:22查看权限:完全公开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手段陈旧落后等现状,大胆提出了“依岗定教”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笔者分别从“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体系,依据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模块化教学”、“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兼顾综合素质的提升”、“创设专业情境,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迅速提升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详细的阐述,不仅探索出了一条依岗定教之路,同时也是对一年来教学实践的一个经验总结。

  

  

  

  【关键词】依岗定教 专业技能 专业情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才市场上,我们经常看到“招聘×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的条件,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及创新精神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很多的时间和资金进行培训。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职学生就业难,这个尖锐的问题反映出我们的教育产品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学生素质下降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

  

  

  

  一、当前会计教学中的明显不足

  

  

  

  第一、重理论轻实践。

  

  

  

  一直以来会计教材按学科体系编撰,理论性较强,实操性不足,教材内容多注重会计理论,忽视了理论同会计实务的结合,内容缺乏明显的职业针对性,忽视技能训练与考核。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

  

  

  

  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如《基础会计》和《企业财务会计》在许多内容上存在重复之处。而在课程设置上,却完全按照相互独立的两门课程分年级开设,这样使得课程的数量增加,课时量增大,在无形当中浪费了有效教学的时间。同样,《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长期投资决策、货币时间价值方面也存在着重复现象。《经济法》与《税法》也存在类似问题。

  

  

  

  第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

  

  

  

  目前,仍有许多学校的会计教学,依然是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作为会计教学的主要教学工具;在会计教学方法上,基本上还是采用“填鸭式”、“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跳出理论教学的误区,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按照专业学习和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来选择与专业技术、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针对专业岗位需要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空洞理论的传授,基于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使学生具备真正的实践技能。

  

  

  

  二、探“依岗定教”之路,展专业技能风采

  

  

  

  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呼声日愈高涨。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如何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和设计现代职业学习过程,让学生学到对未来职业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其形成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并设法解决的问题。

  

  

  

  “依岗定教”是指以会计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方法的教学模式。即:依据实际会计工作中对岗位的技能要求,并给合社会就业需要,确定出该会计岗位应该具备的全部职业技能,从而形成每个会计工作岗位模块。再把每一个岗位职能细划分为各个不同的工作项目,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出完成该工作项目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每个单项的知识和技能称为一个学习单元。

  

  

  

  

  

  

  

  

  

  

  

  岗位技能

  

  

  

  

  

  

  

  

  

  岗位模块

  

  

  

  

  

  

  

  

  

  工作项目

  

  

  

  

  

  

  

  

  

  学习单元

  

  

  

  

  

  

  

  

  

  服务宗旨、就业导向、能力本位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专业课程的项目化

  

  

  

  

  

  

  

  

  

  

  

  

  

  

  

  

  

  

  

  

  

  

  这种教学模式把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把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了“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施行依岗定教,需做好几下几个环节:

  

  

  

  (一)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体系,依据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模块化教学

  

  

  

  我们的设想是:打破以学科体系为教学主线的传统模式,以企业会计岗位特点为基本依据,依照职业

  

  

  

  岗位的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以财会专业核心的职业技能为主体,对原学科体系进行解构,重新按核心技能教学的需要把必要的理论与实践进行重组和序化,开发出校本教材,应用项目教学法。

  

  

  

  中职阶段的《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会计模拟实务》及《财经法律法规》这几门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一直以来这几门都是作为单独的学科开设的,一方面课程内容的重复性,浪费了有效教学的时间,同时学科间的各自为政,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运用,职业技能难以得到全面提升。依据市场导向、职业导向、应用导向、行动导向原则,我们按照会计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境组织课程,把以上几门课程整合为一门《会计基础实务》,形成几个相对独立、操作性强、带有明确任务的职业岗位模块。

  

  

  

  

  

  

  

  

  

  

  

  模块1

  

  

  

  出纳岗

  

  

  

  

  

  

  

  

  

  模块2资本金核算岗

  

  

  

  

  

  

  

  

  

  模块3往来岗

  

  

  

  

  

  

  

  

  

  模块4存货岗

  

  

  

  

  

  

  

  

  

  模块5固定资产岗

  

  

  

  

  

  

  

  

  

  模块6工资岗

  

  

  

  

  

  

  

  

  

  模块7成本费用岗

  

  

  

  

  

  

  

  

  

  模块8财务成果岗

  

  

  

  

  

  

  

  

  

  模块9记账员岗

  

  

  

  

  

  

  

  

  

  模块10财务会计报告岗

  

  

  

  

  

  

  

  

  

  会计基础实务(会计必备职业技能)

  

  

  

  

  

  

  

  

  

  模块11综合实务

  

  

  

  

  

  

  

  

  

  

  

  

  

  

  

  

  

  

  

  

  

  

  

  

  

  

  

  

  

  

  在每一模块中,将会计具体岗位进行能力分解,形成各个不同的工作项目,称为一个学习单元。如在模块4存货岗位实务中有以下几个学习单元:

  

  

  

  

  

  

  

  

  

  

  

  单元1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

  

  

  

  

  

  

  

  

  

  单元2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

  

  

  

  

  

  

  

  

  

  单元3库存商品

  

  

  

  

  

  

  

  

  

  单元4委托加工物资

  

  

  

  

  

  

  

  

  

  单元5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

  

  

  

  

  

  

  

  

  

  单元6存货清查

  

  

  

  

  

  

  

  

  

  模 块 4 存 货 岗 位 实 务

  

  

  

  

  

  

  

  

  

  

  

  

  

  

  

  

  

  

  (二)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传统的会计教学不能给学生以真实的岗位体验,学生在校读了三年会计专业后,到了工作岗位上仍旧不知所措,他们看不懂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原始凭证,也搞不清楚到底该做些什么,因为他们在学校里学的与实际工作中的不一样。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经济业务的描述大致都是采用文字的形式,如:“××年×月×日,杭州市宏达工厂以现金购买办公用品200元。”,学生看到这个题目,马上能写出分录:“借:管理费用200,贷:库存现金200”;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是没有这个题目的,依据只是一张购物发票,这时,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因为学校里老师教的题目不是这个样子的。甚至于出现这样的笑话:“在登账时,他们拚命在找“T”字账,为什么没有呢?在学校里老师教我们登记的都是“T”字账啊?!”可悲啊!!

  

  

  

  会计本身就来源于生产实践,脱离了实践的会计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要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驱动。在每个学习单元中,让每个单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全部都是依据仿真的原始凭证来完成的。例如在学习上面这笔业务的账务处理时,我们没有一句提示语,更不会有题目出现,给学生的只是一张真实的“杭州市商品销售统一发票”,让学生根据发票自己说出发生了一笔什么经济业务?而该笔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也是让学生直接写在记账凭证上的。通过完成这样真实的一个工作任务,学生很轻松地学会了它的账务处理方法,而且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会计的教学采用这种形式,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就再也不会闹出前面的笑话来了。

  

  

  

  (三)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兼顾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财会专业中有一门《财经法律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有些学校由于课时所限,再加上这门课从来就不参加市会考,就认为它不重要,开不开对学生影响也不大,索性就不开了。有些学校即使是开了这门课,也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来。

  

  

  

  市场经济越发展,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就越高,对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要求也就越高。“百行德为首”,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职业道德。《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提出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条款。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的会计人员,现在的教学中就应该以一个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来严格要求他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专业意识与专业素质,这是我们财会教师的职责,同时,教会学生做人比教学学生做事更加重要,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最好体现。

  

  

  

  会计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工作的开展也是在财经法律法规的约束与规范之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教学时所用到的会计理论都来自于各种财经法律法规之中。以往在会计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理论知识理解起来很抽象,教材中也并未注明该理论的依据是什么,来自于哪条法律法规?同学们也从没有见过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企业会计准则》……这样的教学,学生了解的最多也只是教材上出现过的那些知言片语,缺乏对会计工作与财经法规的整体认识。莫不如这样:“授之以渔”——给学生法律法规,让他们自己从中找到实务操作的依据来。

  

  

  

  基于这种想法,我们将学习中能用到的财经法律法规整理成一本教辅用书,在开展依岗定教的过程中,离不开它。我们的理论依据都来自于这本书中。例如,在学习会计凭证时,让学生找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七条至第五十五条来学习,这比以前看教材上的内容更加详细,更有说服力;在出纳岗位实务模块的学习中,《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成了同学们研究讨论的话题;在学习支票、汇票、本票时,离不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在学习各种账务处理方法时,少不了《会计准则》和与会计准则相关文件——《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消除了理论学习的抽象性和被动性带来的疲倦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合作中培养了人际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开拓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创设专业情境,开展有效课堂教学。

  

  

  

  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课堂实践是关键。由于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情境的创设和利用,直接影响着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要想方设法去创设实际工作的情境,把学生巧妙地带入特定的事件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交流、讨论中得到启发,在“做”的过程中学习、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例如,在出纳岗位模块中,对于提现业务的流程及处理方法,我们创设了这样的专业情境:假设你现在是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的出纳员“王小丽”,现库存现金余额不足,需提取2000元备用。同时请一名同学来扮演农业银行上泗支行的柜员“李一文”,准备的仿真资料有:空白现金支票、杭州市西湖职高财务专用章(模拟用),银行业务章(模拟用)、私章,记账凭证等,先让同学试着表演整个业务流程及其账务处理:“①出纳填制现金支票——②出纳拿着支票联去银行——③银行柜员办理提现——④出纳回单位将现金放入保险柜——⑤出纳填制记账凭证——⑥将记账凭证与支票存根一并交与会计记账”,然后教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的情境中来,突出了技能操作的核心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专业能力为主线,突出了实践教学,坚持“教、学、做”三合一的基本原则。使每个具体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有与之对应的实践活动,同时注意学生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五)迅速提升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依岗定教”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适应“依岗定教”教学的师资队伍。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并已逐步开始实施,而我们现有的教材却远远滞后。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迫在眉睫。我们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集中学习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由骨干教师负责主讲,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这样的交流学习,我校财会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依岗定教”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这就使得每位老师要去钻研业务,现在有许多老师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经常深入企业和实习一线,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并及时进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交流。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实践再实践,使得专业技能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促使教师教育观念及教学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激活了教师的创造性。

  

  

  

  同时,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形成合力,也是顺利开展依岗定教活动的保障。这一年来,我们组成了稳定的研究小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目的在于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内容的设计和实施,形成教师研究共同体,让教师能有更多交流、碰撞、共鸣乃至争执的空间,经历了“设计——实践——研讨、反思——调整——再实践”的过程,实现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和研究能力的普遍提升,实现了教学相长。

  

  

  

  一年来的“依岗定教”实践活动,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较以往的会计教学相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及专业潜能,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很快,同时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也较以前有很大改善,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还在继续,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和不断的总结提高中,我们的“依岗定教”之路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黄崇本.论高职教育岗位课程模式的创建.职教论坛.2007年6月

  

  

  

  [2]林晓亮.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9期

  

  

  

  [3]林韶春.工作怎么做 教学怎么教.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13期

  

  

  

  [4]林德芳.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与实践.2006年第32期

  

  

  

  [5]朱小平.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岗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