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一校区一(5)班家长:用爱让孩子与AI同行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3/24 15:12:55]

用爱让孩子与AI同行

我是一位一年级小女生的妈妈,80后。回想我的童年,科技尚不发达,没有手机、平板电脑、儿童智能手表等等各种数码产品,获取知识的渠道,就是通过课本、老师教学与各种课外书籍。我们儿时的游戏和玩具也都是和小伙伴、家长一起捣鼓出来的,像玩泥巴、滚铁圈、过家家、跳皮筋、跳房子等等。那时候小伙伴们仅靠着口头约定就能约好下一次会面,如此简单无规则的约定,大家却都能准时到达、兑现承诺。自创的游戏、简单及靠谱的约定,与书本、家人、朋友和大自然的互动是我们80后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来源。

如今在这个AI数字洪流的时代,小小的屏幕成了孩子们探索世界的万花筒,数字世界让孩子们的学习和娱乐更便捷、更全面、更丰富多彩,但他们似乎也像被“锁”在屏幕里了一般,从智能学习软件到各种新奇有趣的AI互动游戏,社交方式也从和小伙伴的面对面的交往,变成了社交媒体、线上游戏和视频通话,越来越多的家庭依赖电子产品来填补空闲时间、碎片时间。

作为家长我们欣然接受科技发展的趋势,拥抱AI和数智化的便利。但对于目前我们孩子的学习而言,我认为利用电子屏幕虽然便捷,但并非唯一或是重要选择。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庭节奏,让我们用爱用陪伴来填满孩子的心灵。

目前,我们女儿暂时还没有出现依赖屏幕的现象。她有属于自己的iPad,而且没任何使用限制设定,密码也由她自己设定。只约定:1)不影响正常作息。2)完成家长和她一起安排、规划的必要事务。在达成此2点要求的前提下,她可以自主安排(屏幕时间20分钟内)ipad的使用。

我觉得,像她这样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好奇欲旺盛和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她会经常让我们帮她用手机查询、求理或是看新闻、看现象。她也会对大人或其他孩子的网络话题、游戏感兴趣,我们会用一种脱离屏幕的替代方式来满足她当下的愿望。接下来我举一些例子,讲述一下,我们家的屏界转化方式。1)前几年出现了一个热门手游“羊了个羊”,她也很好奇,我们就买了个实物卡片版的羊了个羊,陪她一起玩,这让她不仅感受到了屏幕里的游戏,还收获了家庭情感互动的乐趣。2)电视节目中的成语大赛,也被我们搬到了家庭游戏中。我们购置了成语接龙卡牌,现在词语接龙、成语接龙是我们散步、坐车或是无聊时的小游戏。3)近期周末的时候,她迷上了看“诗词大会”。她觉得看节目不过瘾,就自创了家庭诗词填空、抢答比赛。4)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我们就把孩子想看的内容变成听的方式。最近她在听西游记,我们约定好听完之后就买西游记的书看,把听完的故事再去书里回味一翻。她还按照这个方式给自己规划了四大名著的顺序: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她说这是根据她目前的感兴趣程度排序的)。我们的原则是能用脱屏方式给到她所需求的,就尽可能的远离屏幕。

女儿喜欢阅读,喜欢手工和绘画,我们允许她自主安排的同时,有时间就跟她一起研究一起做;周末和节假日去公园、博物馆或参加体育活动,增加户外体验。我们用心给孩子享受互动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等多元化的成长环境,用爱和耐心陪伴她,希望她快乐的探索世界,发现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文一校区一年级:同心同力,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