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画卷上,家长与教师共同挥洒着教育的色彩,细致入微地勾勒出孩子未来的轮廓。在协同育人实践中,我发现总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场景,并且无声的教育往往比有声的教导更具价值。
德育培养需要“实地感受”
场景1:绝知此事要躬行
今年春节回乡期间,我带着孩子参观了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故居和苏步青励志教育馆,了解苏老的生平事迹。眼前的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个个视频,讲述了百年巨匠苏步青曾经那些“简单”的故事,同时也努力发挥潜移默化的道德启蒙作用,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熏陶着孩子的“三观”形成。
家庭是第一个课堂,生活处处是课堂,我始终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陪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例如在宪法宣传周参观杭州市北山路84号“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这里凝聚了一种信念力量。通过参观这段历史的情景再现,孩子感受到了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实施宪法的真实历程和光辉业绩。
习惯养成需要“言传身教”
场景2:无心插柳柳成荫
孩子刚上小学时学过演讲,中间因抵触暂停了较长一段时间,我也没有对他大谈特谈要坚持、有毅力之类的大道理。平时经常加班加点,或许家长的勤勉和坚持,孩子也看在眼里,不知不觉成为了他的榜样。今年3月学校组织“献给妈妈的歌”主题活动,他主动要求报名参加班级的主持人选拔,入选当天特别开心,随后每天回家完成作业后,有感情地背诵主持稿,拉着妈妈练习,最终如愿上台主持了节目。有了这次经历之后,孩子主动要求再续演讲学习,让我深感随意种下的一颗种子,当孩子有一天兴趣来了,再支持并鼓励他全力以赴,也就水到渠成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行为习惯上做孩子的引领示范很关键,体察孩子、及时表扬鼓励、用心针对孩子心理需要做好思想疏导,才能为他们人生成长扣好第一粒扣子。我深知,教育的艺术在于寻求规则与自由的平衡点,良好的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我也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会引导他自己制定个人成长目标,并细化作息时间表,在日常中培养孩子的自律。同时,当孩子面对困难时,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虽然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相对于父母干预或帮助解决会更加困难一些,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带给孩子的正面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当孩子凭借自身的努力去实现问题的解决时,就会产生一种自我认同感,孩子的潜能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激发。
激发兴趣需要“顺势而为”
场景3:持兴来趣行相寻
有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说校园里同学们都爱折纸飞机,他也想学习折“军用”纸飞机,我先是给他购买了有关飞机设计科普书籍,如《美国飞机设计师凯利•约翰逊自传》和《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原理》等,通过自学了解纸飞机的平衡、稳定性、操纵性等飞行品质原理,探究纸飞机的宽度和尾翼设计等对飞行距离和运动轨迹的影响。经过不断尝试和改进,而后有了部分同学预订纸飞机的小故事。孩子在体育运动和创新实践活动中深化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对物理和数学等知识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坚持和自信。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兴趣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也是有效学习的基石。从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万物都是新鲜有趣的,要注重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顺势寻找孩子的特殊兴趣点。为了支持孩子的个性发展,我会鼓励他尝试多种运动训练,如乒乓球、足球、击剑、羽毛球、武术等,在他表现出浓厚兴趣的项目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与兴趣引领探究。例如,他在乒乓球训练过程中,会自行探究乒乓球中的力学原理,如力矩与球的旋转、摩擦力与球的转动、伯努利原理与弧线球,再用力学知识结合视频学习来提升乒乓球运动能力。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教育是一门需要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心灵的艺术。我始终相信,“润物细无声”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