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示教师课题研究进展,促进科学教学经验交流,杭州市文一街小学科学组于2025年4月16日举行了课题中期汇报活动。本次活动以“分享·交流·提升”为主题,三位科学教师分别汇报了各自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学校领导及综合组教师参与研讨。
郑嘉城老师分享的课题是《C·C·I:指向思维发展的小学科学中段“拓展环节”的优化实践研究》,系统阐述了"问题链设计"和"思维可视化工具"在科学课拓展环节中的应用。通过课例视频展示了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体现了"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沈雨婷老师的课题内容为课堂“无痕”,营造沉浸式学习场域。通过情境创设、角色赋予和价值引领,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主动探索、深度思考,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无为”,打造隐身型引导角色 教师并非真正的“不作为”,而是通过“少教多引”的方式,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但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更强的备课水平和课堂把控能力。学生“无尽”:收获多元化发展成果 沉浸式非课堂模式让学生在环境和角色的设置中体验到乐趣,在提升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塑造价值观等多维度实现全面发展。
李嫣昉老师分享的课题是《P·P·A·H: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小学科学教学的应用研究》,李老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也会积极参与课外探究活动。但是学生对于科学史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进二十年的科学发展史。超过85%的学生对于中华古代科学史的了解仅限于造纸术、火药等四大发明。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方法,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界中表现出的惊人智慧与卓越创造力;学习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发展的突出贡献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促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科学课程中有机融入与科学技术发展联系密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让学生对其中的科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又能提升其人文底蕴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
此次中期汇报活动,为科学教师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也为后续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文一街小学科学组将继续以研促教,推动学校科学教育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