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教育体系中,保障孩子们的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为了提升幼儿园教师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切实守护幼儿的饮食健康,云城幼儿园于4月10日精心组织了一场全面且深入的日常食品安全学习活动。此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内容涵盖当下食品安全形式、真实学校食品安全案例,以及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等,为教师们带来了一场知识盛宴。
剖析当下食品安全形式,敲响警钟
活动开场,食品安全领域的资深专家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向教师们全面剖析了当下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式。从农产品源头的农药残留问题,到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添加剂滥用,再到食品流通环节的储存不当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专家强调,幼儿园作为幼儿饮食的集中供应场所,更要时刻保持警惕,将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以案例为鉴,筑牢安全防线
随后,专家列举了多个真实发生的学校食品安全案例,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事故的严重性。其中,[案例一] 中某学校因采购了变质的食材,导致多名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不仅给孩子们的身体带来了痛苦,也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案例二] 则是由于食品加工人员操作不规范,未严格执行生熟分开原则,引发了食源性疾病的小规模爆发。这些案例犹如一记记警钟,让教师们明白,食品安全工作任何一个小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揭秘食源性疾病,了解致病物质
食源性疾病是威胁幼儿健康的一大隐患,专家在活动中详细讲解了其致病物质。化学性因素方面,常见的有重金属污染,如铅、汞等,这些重金属可能通过受污染的水源、土壤进入农作物,进而被加工成食品进入人体。农药残留也是重要的化学致病物质,部分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过度使用农药,若清洗不彻底,极易残留在农产品表面,危害人体健康。此外,食品添加剂的违规使用也不容忽视,一些不法商家为了改善食品的外观、口感,超量添加防腐剂、色素等,长期食用可能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从教师做起
教师作为幼儿在园生活的引导者,自身的卫生习惯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活动中,专家特别强调了教师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教师在接触幼儿饮食前,必须严格按照 “七步洗手法” 洗净双手,避免手部细菌污染食物。在班级分发食物时,要佩戴好口罩、帽子和手套,防止飞沫、毛发等异物落入食物中。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等良好的饮食习惯,从源头上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通过此次全面的食品安全学习活动,幼儿园教师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张老师感慨道:“以前虽然知道食品安全很重要,但对很多细节问题了解得不够深入。这次学习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性,以后在工作中一定会更加严谨细致。”
通讯员: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