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学校章程 申花表达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德育在线 德育活动 团学阵地 心灵驿站 国旗下讲话 教学教研 教务信息 教研时空 教师风采 名师栏 教师栏 学生风采 学子剪影 申花之星 毕业留影 校友风采 党建之窗 组织机构 党员活动 理论学习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办事流程 校务公开 党务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在线 > 心灵驿站
[申花家校]陪孩子自驱性成长-我那么爱你,才不愿意和你吵作业的事
作者: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21年05月24日

欢迎来到五分钟聊育儿栏目,我是本期主播来自红领巾广播社团的杜从笑,本期话题感谢一(2)班李子喧妈妈供稿,来聊聊陪孩子自驱性成长-我那么爱你,才不愿意和你吵作业的事。


最近看了一本书《自驱型成长》,书中关注陪伴孩子成长的三个方面,一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二是尝试提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帮助孩子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读后有感,作为刚入小学的小学生家长,结合教育谈谈陪孩子自驱性成长上的思考。


首为父母,从孩子在襁褓开始,我们就会希望孩子的未来是健康是幸福,伴随成长要我们不断规划孩子的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但在成长过程中,现代家长教育容易出现四个错误的观念,第一个错误观念是:通往成功的途径是一座独木桥,孩子万万不能被别的孩子挤下去,所以我们要拼命上名校,拼命参加补习班,而忽略了成功的定义本就是多样的,而不是只有成绩好就是成功。第二个错误观念是:如果你想要拥有好生活,在学校里就得有上佳的表现,导致太多孩子被逼的太紧而急躁,破罐子破摔,放弃所有尝试的机会。第三个错误的观念是:催的越紧逼的越紧,我们的孩子就能成功,长大后就越有出息。但这样的催逼造成孩子内心的伤害和内驱力的损伤,是无法计算的代价。第四个错误的观念是:今天的世界比以往要凶险很多,家长必须一直盯着孩子,才能确保他不被伤害,也不至于让孩子闯祸,家长变成直升飞机天天在孩子头上盘旋。这四个观念是普遍现在家长存在的,对孩子来说不断地形成压力积累,造成大脑的前额皮质掉线,皮质醇分泌越多,掌管记忆和学习力的海马体就会受到伤害,这样就对孩子形成了慢性压力,从而逐步丧失了自控力。所以大脑的压力会造成对自驱力的影响。


书中有一句话很喜欢:我那么爱你,才不愿意和你吵作业的事。作为家长,尤其孩子入小学开始,孩子肯定是要面对学校作业、课外作业,父母会因焦虑作业做没做,作业做得好不好,有没有按规定时间做,诸多问题和孩子争吵,我作为家长也会面临这样的场景,但看了这句话后反思,作业的事和爱孩子的事相比,哪个更重要?那一定是爱更重要。但这也不是没有约束,没有作业的检查,放任孩子,而是在当下场景下不要被焦虑影响,不要在言语上爆出不恰当的否定,打骂来强压孩子,最重要的工具还是家长的耐心。让孩子明白,我并不是对你纵容,在专制和纵容之间还有一个合适的位置,叫做权威型管理。父母学会放手,学会不那么专制,也不完全纵容,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作为父母可以做这样一些变化,首先就是退一步,不用所有的事都按照我们的想法来办。我们是要为孩子负责,但孩子的选择要由他自己负责,父母讲清楚有哪些选择,这些选择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讲清楚,不夸大、不威胁,讲明白,然后给他决策的权利;其次父母要做的是无条件地爱孩子,不是溺爱,而是有责任的爱,我们不是教练不是培训机构,那里是教人技能,而父母和孩子是家人,给他足够的爱,让他即便面对非常严厉的要求,逆境,困难,也会首先想到父母的爱,父母的臂膀,学习是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来解决的,而关注、支持、足够的爱,一定是父母给予的。当然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提供的辅助,支持,做决策做选择还是你自己。 接下来要做就是学会让孩子做主,在书里有三句话很有意思,“你特别懂你自己,你可以是自己的专家”,“你的脖子上长着你自己的脑袋”,“你想要让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条不紊”,家长最担心的是放手给孩子决定后,那就天下大乱了,完蛋了,肯定乱七八糟,作业不做了,游戏天天打了,东西乱扔了……其实,不妨让孩子试试,孩子也喜欢自己的生活井井有条,希望能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这些话能给他很强烈的心里暗示,让他知道自己可以管好自己。我家也是刚入一年级,开始在家我作为妈妈也是手忙脚乱,什么都担心孩子搞不定,现在逐步也在不同的事情上让自己学会放手给孩子,我会想要把这样三句话时常送给孩子,希望他可以为自己的事情做主和负责。


在书中还有一个观点给到父母:学会接纳现实,这里用到一个我特别感同的案例,有一位爸爸对自己的女儿讲,你的事情我都愿意交给你自己管,我觉得也特别好,但只有一件事情我不能放过,那就是弹钢琴,弹琴这件事我必须盯紧,时刻盯紧,为什么呢?因为弹钢琴代表了毅力,代表了坚持,如果没有坚持和毅力,将来你做什么事情都会一事无成。看到这个案例我也想起同样的话,我作为琴童妈妈也对孩子讲过,而且很多家长可能也会出现类似的想法。书中的观点也非常警示我们,弹钢琴、吹笛子、学奥数等这样的事情,一味要跟孩子较劲的,是只知到胜任需求,觉得可以克服了这个困难,把它学会了,这个能力很重要,但忽略了另外两个更基础、更重要的需求,就是自主需求和归属需求,在追求胜任需求的同时破坏了自主需求和归属需求。没有自主感是我的话说了不算,我不想练,不喜欢,不行,非要练;没有归属感是这个家没有温暖,只有冷冰冰的学习。其实当孩子自主和有归属的去做一件事,很认真的去做一件事时,他的头脑里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他就会愿意坚持,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这个大脑的自驱力就会提升。学习不同的技能,家长还不断自省和平衡,要坚持不是时刻盯紧,而是要想想如何满足归属需求和激发自主需求,这样才会达到真正的坚持。所幸我们也遇到了钢琴学习上很好的老师,他的正向引导,也不断在自驱我家孩子从弹琴上找到自主感、归属感,我需要做的是用爱来陪伴。另外我家最爱好的各项体育运动,在运动中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我们能感受到激励就是来源于他自主和强烈的归属,虽然平时时间也非常紧张,但对于他最爱好的运动作为家长都愿意给予支持。


孩子的世界没有那么多压力,而压力往往随着成长会来源于父母,来源于环境,来源于社会,有一定压力是可以正向激励,但父母要避免在这些压力下自己产生过多的焦虑,不要成为孩子生活中的焦虑中心。我们更愿意做孩子的非焦虑临在,让孩子见到我们的时候是安心、是高兴,愿意扑在我们的怀里,跟我们分享开心,倾述烦恼。也让孩子觉得可以管好自己,坦然面对未来。


关于自驱型成长的案例还有好多可以分享,这本书值得推荐阅读。作为家长一辈子都要陪孩子向自驱型成长不断探索,希望和每一位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