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五分钟聊育儿栏目,我是本期主播来自红领巾广播社团的杜从笑,本期话题感谢一(2)班李子喧妈妈供稿,来聊聊陪孩子自驱性成长-我那么爱你,才不愿意和你吵作业的事。
最近看了一本书《自驱型成长》,书中关注陪伴孩子成长的三个方面,一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二是尝试提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帮助孩子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读后有感,作为刚入小学的小学生家长,结合教育谈谈陪孩子自驱性成长上的思考。
首为父母,从孩子在襁褓开始,我们就会希望孩子的未来是健康是幸福,伴随成长要我们不断规划孩子的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但在成长过程中,现代家长教育容易出现四个错误的观念,第一个错误观念是:通往成功的途径是一座独木桥,孩子万万不能被别的孩子挤下去,所以我们要拼命上名校,拼命参加补习班,而忽略了成功的定义本就是多样的,而不是只有成绩好就是成功。第二个错误观念是:如果你想要拥有好生活,在学校里就得有上佳的表现,导致太多孩子被逼的太紧而急躁,破罐子破摔,放弃所有尝试的机会。第三个错误的观念是:催的越紧逼的越紧,我们的孩子就能成功,长大后就越有出息。但这样的催逼造成孩子内心的伤害和内驱力的损伤,是无法计算的代价。第四个错误的观念是:今天的世界比以往要凶险很多,家长必须一直盯着孩子,才能确保他不被伤害,也不至于让孩子闯祸,家长变成直升飞机天天在孩子头上盘旋。这四个观念是普遍现在家长存在的,对孩子来说不断地形成压力积累,造成大脑的前额皮质掉线,皮质醇分泌越多,掌管记忆和学习力的海马体就会受到伤害,这样就对孩子形成了慢性压力,从而逐步丧失了自控力。所以大脑的压力会造成对自驱力的影响。
书中有一句话很喜欢:我那么爱你,才不愿意和你吵作业的事。作为家长,尤其孩子入小学开始,孩子肯定是要面对学校作业、课外作业,父母会因焦虑作业做没做,作业做得好不好,有没有按规定时间做,诸多问题和孩子争吵,我作为家长也会面临这样的场景,但看了这句话后反思,作业的事和爱孩子的事相比,哪个更重要?那一定是爱更重要。但这也不是没有约束,没有作业的检查,放任孩子,而是在当下场景下不要被焦虑影响,不要在言语上爆出不恰当的否定,打骂来强压孩子,最重要的工具还是家长的耐心。让孩子明白,我并不是对你纵容,在专制和纵容之间还有一个合适的位置,叫做权威型管理。父母学会放手,学会不那么专制,也不完全纵容,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作为父母可以做这样一些变化,首先就是退一步,不用所有的事都按照我们的想法来办。我们是要为孩子负责,但孩子的选择要由他自己负责,父母讲清楚有哪些选择,这些选择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讲清楚,不夸大、不威胁,讲明白,然后给他决策的权利;其次父母要做的是无条件地爱孩子,不是溺爱,而是有责任的爱,我们不是教练不是培训机构,那里是教人技能,而父母和孩子是家人,给他足够的爱,让他即便面对非常严厉的要求,逆境,困难,也会首先想到父母的爱,父母的臂膀,学习是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来解决的,而关注、支持、足够的爱,一定是父母给予的。当然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提供的辅助,支持,做决策做选择还是你自己。 接下来要做就是学会让孩子做主,在书里有三句话很有意思,“你特别懂你自己,你可以是自己的专家”,“你的脖子上长着你自己的脑袋”,“你想要让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条不紊”,家长最担心的是放手给孩子决定后,那就天下大乱了,完蛋了,肯定乱七八糟,作业不做了,游戏天天打了,东西乱扔了……其实,不妨让孩子试试,孩子也喜欢自己的生活井井有条,希望能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这些话能给他很强烈的心里暗示,让他知道自己可以管好自己。我家也是刚入一年级,开始在家我作为妈妈也是手忙脚乱,什么都担心孩子搞不定,现在逐步也在不同的事情上让自己学会放手给孩子,我会想要把这样三句话时常送给孩子,希望他可以为自己的事情做主和负责。
在书中还有一个观点给到父母:学会接纳现实,这里用到一个我特别感同的案例,有一位爸爸对自己的女儿讲,你的事情我都愿意交给你自己管,我觉得也特别好,但只有一件事情我不能放过,那就是弹钢琴,弹琴这件事我必须盯紧,时刻盯紧,为什么呢?因为弹钢琴代表了毅力,代表了坚持,如果没有坚持和毅力,将来你做什么事情都会一事无成。看到这个案例我也想起同样的话,我作为琴童妈妈也对孩子讲过,而且很多家长可能也会出现类似的想法。书中的观点也非常警示我们,弹钢琴、吹笛子、学奥数等这样的事情,一味要跟孩子较劲的,是只知到胜任需求,觉得可以克服了这个困难,把它学会了,这个能力很重要,但忽略了另外两个更基础、更重要的需求,就是自主需求和归属需求,在追求胜任需求的同时破坏了自主需求和归属需求。没有自主感是我的话说了不算,我不想练,不喜欢,不行,非要练;没有归属感是这个家没有温暖,只有冷冰冰的学习。其实当孩子自主和有归属的去做一件事,很认真的去做一件事时,他的头脑里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他就会愿意坚持,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这个大脑的自驱力就会提升。学习不同的技能,家长还不断自省和平衡,要坚持不是时刻盯紧,而是要想想如何满足归属需求和激发自主需求,这样才会达到真正的坚持。所幸我们也遇到了钢琴学习上很好的老师,他的正向引导,也不断在自驱我家孩子从弹琴上找到自主感、归属感,我需要做的是用爱来陪伴。另外我家最爱好的各项体育运动,在运动中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我们能感受到激励就是来源于他自主和强烈的归属,虽然平时时间也非常紧张,但对于他最爱好的运动作为家长都愿意给予支持。
孩子的世界没有那么多压力,而压力往往随着成长会来源于父母,来源于环境,来源于社会,有一定压力是可以正向激励,但父母要避免在这些压力下自己产生过多的焦虑,不要成为孩子生活中的焦虑中心。我们更愿意做孩子的非焦虑临在,让孩子见到我们的时候是安心、是高兴,愿意扑在我们的怀里,跟我们分享开心,倾述烦恼。也让孩子觉得可以管好自己,坦然面对未来。
关于自驱型成长的案例还有好多可以分享,这本书值得推荐阅读。作为家长一辈子都要陪孩子向自驱型成长不断探索,希望和每一位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