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成长
三(2)班 周展逸妈妈
做父母是一场修行。养育孩子的道路上需要一颗足够强大而坚定的内心。在孩子上小学之前,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亲子关系和谐发展。步入小学之后,由于作业,经常感到心力憔悴,陷入迷茫、困顿、焦虑的状态。特别是今年因为疫情而延长的寒假。那几个月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在降魔降妖,斗智斗勇,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场景不断上演。
有时,我想让孩子把一些容易写错的生字多写几遍。但是,得到的回应却是:不写,你想累死我啊。一直重复着……此刻,基本是以僵局收场,自己气得火冒冲天,到后来孩子也就勉强多写了几个。不仅如此,今天骂了,打了,以后碰到同样的事情,还是照旧。不知道广大家长是否有我这样的经历呢?后来我也就把这个事情暂时搁下了,毕竟单纯的沟通也无法让他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后来,教育的契机来了。有一次,语文考试,有个生词写错,刚好是我让他多练几遍的生词。接过试卷,我控制住内心的火气,好好地和他沟通。
这“功力”要归功于平时经常会修炼自己,翻出喜马拉雅听各种育儿知识:崔玉涛的《育儿百科》,浙大学霸王金海的《王博士答疑》,《失控升级你的模式》,《语言的力量》,《说话的艺术》等等精神食粮来提升自己,才足以跟孩子“斗”下去。同时,也推荐给各位家长一起学习哦。
那天,我抱着孩子说,宝贝,你知道这个词为什么还会错吗?你觉得这样失分可惜还是不可惜?你想做更好的自己吗?在我一番温柔善意的提问之后,孩子乖乖地订正了错字,并且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地多写了几遍。有时候我们不能跟孩子来硬的。在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时候不妨先放一下,转换下角度,这样自己也不会原地爆炸。还有就是说话的艺术要派上用场了。同样的话,不同的语气和提问方式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跟孩子交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有的话说出来会使孩子感到非常伤心,但是也有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可能会使孩子感到非常开心,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要经常换位思考吧。谁不喜欢听好话呢,孩子也是。
相比较于初中的孩子,对付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是小菜一碟,多哄哄,多抱抱,多亲亲,孩子多半能乖乖顺从。初中的孩子很有可能不会给你抱的机会,亲的机会了。趁小学多些肢体语言吧。唯有心平气和才能解决问题。
最后,我想谈谈孩子在玩游戏方面的问题。有时,孩子一玩起游戏来经常会难以控制。于是我就规定他每周末玩两次,一次1小时。每次到了周五,他一放学回来就非常开心地跟我说终于周末了,可以玩游戏了。刚开始,我只要一听到他这样说,马上就来气,嘀咕道:“只知道游戏游戏,才放学呢。”这时他马上就变得沉默,可怜巴巴地望着我并说道:“不是你自己说周末可以玩的吗?怎么一提游戏就开始说我了?”
想着孩子的话,我扪心自问,虽然是我自己给孩子设的周末两次游戏,但是我的内心还是不接受这两次。所以只要孩子一提,我就开始揪心。由于我极度排斥游戏,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玩游戏就不是好学生的标签。
玩得不尽兴,学得也不痛快,人不能一直紧绷着自己,总得有放松的时刻啊。对孩子来说一周下来学习也比较辛苦,周末有个小小的期待未尝不是件美好的事情。更何况如今的电子时代,不能完全避免孩子去触碰网络。后来我改变了方法,周五放学接他时,我就主动和孩子说:“宝贝,周末喽,可以玩游戏啦。”这个时候,他马上就回应:“妈妈,我可没说游戏,是你自己说的。”他生怕我骂他。我继续问他道:“你今晚想玩哪个游戏啊?”孩子就会很开心地跟我讨论起游戏,而且跟我说自己从游戏中也能学到很多知识。此时,我就旁敲侧击,游戏只是我们累的时候的一种消遣方式哦。孩子往往也能听得进去。因为我们前面都是在开心地讨论游戏。这个时候他的心情自然是舒畅的。
走进孩子的内心,真诚地与他交流。多一些谅解,少一些责备。钝感力(迟钝的力量)强点,自己也就释怀了。与孩子一同成长,共同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