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学校章程 申花表达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德育在线 德育活动 团学阵地 心灵驿站 国旗下讲话 教学教研 教务信息 教研时空 教师风采 名师栏 教师栏 学生风采 学子剪影 申花之星 毕业留影 校友风采 党建之窗 组织机构 党员活动 理论学习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办事流程 校务公开 党务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在线 > 心灵驿站
[家长学校]内向的孩子也阳光——5分钟聊育儿
作者: 来源:保实申花新闻中心 日期:2020年11月23日

内向的孩子也阳光

104班 周芃祎妈妈

儿童文学作家乐多多的《胡小闹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珍宝,内向也好,外向也罢,这些都是孩子的特点,但并非缺点。

我家就有一个“慢热”的珍宝。

记得幼儿园中班时,到小朋友家参加生日宴会,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有三个小朋友了,进去后简单地打了招呼,我把女儿放在孩子群中,就去忙着和妈妈们聊天了。也许是其他孩子们正玩得不亦乐乎,没有人主动找她玩,自己也没找到一个适当的切入点,不一会儿的功夫哇哇大哭。

内向孩子的爸妈总是多少有些焦虑,因为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外向的孩子更受欢迎,在社会竞争中也更有优势。其实,并非如此,内向、外向,只是孩子与世界相处的一种方式罢了。

限制太多会减少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

有一天下雨过后,公园里有很多积水,很多小朋友都觉得新鲜,不管是否穿雨鞋都踩进去感受那一瞬间的快乐,只有我的女儿在那里站着。问其原因:爷爷奶奶告诉她脏的地方不要去,泥巴不要玩会弄脏手。这件事情至今我都记忆犹新,后来我们全家都达成共识,要让孩子自由玩耍。再者,孩子的内向往往与父母的管教方式有很大关系。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做法不够正确,在方式方法上又过于简单,处理过急,也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紧张。

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斥责。

见到长辈问好、见到朋友打招呼,这些简单平常的事情,在我家宝贝身上却显得很困难。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错,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罢了。对于朋友也好,长辈也罢,在孩子面前都是陌生人,她们是不熟悉的,我们需要给她一个熟悉的时间。其实该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恰恰是我们。

善于接纳。

内向”是一个对性格进行描述的中性词语,不带有任何贬义色彩。“内向孩子”,只是一个类型的划分,不代表他是个怯懦的人、无用的人、没有人生幸福的人。孩子觉得被尊重了,她自然可以踏实做自己。之后,才有可能更好地产生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么我们可以用很多方式表示接纳,比如:语言、动作、表情,用“我喜欢你”表示喜爱,用拥抱表示喜爱,也可以用微笑表示喜爱。

感受美好。

孩子虽然不习惯跟外界接触,尤其是跟陌生人打交道,但是这并不妨碍到孩子对美好世界的感受和理解,一旦有喜欢上的东西,就会慢慢变得好起来。无论在公众场合还是单独沟通,都做好准备工作,形成习惯,这有助于增强她应付各种情况的信心。上了一年级,我意识到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平台,多给她锻炼的机会,报了一个小主播兴趣班,学习了一些绕口令、讲故事、朗诵,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台表演。尤其是上次少儿春晚选拔赛,她朗诵绿风,脱颖而出,五百多个参赛选手,淘汰四百多人,这件事让我们信心大增,原来,她也是一个敢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展现自我的孩子。

言传身教。

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爸爸妈妈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爸妈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内化为孩子的性格。有一个办法在我们家非常奏效,就是经常玩一些角色扮演的亲子游戏活动,尤其是一些社交游戏,比如说玩开店,谁来扮演顾客;或者玩看病,谁是医生,谁是病人;熟悉了这些社交场景,通过模拟我发现在现实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也能很好地去应对了。还有一个办法也很好,我们刻意创造条件让孩子去独立完成某种事情,如买东西、去邻居家借东西,让孩子大胆接受她感兴趣的事情,那段时间孩子的性格的确有所改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父母的陪伴在成长中的角色必不可少。

同伴鼓励。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性格的第一位影响者,那么同龄小伙伴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为人处事最好的老师。我们经常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她忙里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不知不觉中,锻炼孩子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也塑造了开朗的性格。在吃完晚饭后,会约上三五成群的好友到楼下公园里跳绳,一起玩耍,慢慢的,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在与同龄人交往时,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境,久而久之也就更合群了。

内向有内向的好处,外向有外向的优势。

外向的孩子适合交际,内向的孩子适合做研究,没有高低贵践之分。面对内向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耐心引导。只要父母有足够耐心,相信孩子就会慢慢开朗。我们不是要把孩子“改造”成某一个模型,而是要把他“引导”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让他生活得幸福快乐。

周妈妈说得真好,不是要把孩子改造成某一个模型,而是引导他做更好的自己。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们觉得呢?

本期就到这,家长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