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大师进校园--著名国学书画家周京生先生专题讲座在留下小学举行。主讲人周京生先生——著名的国学家、书画法家。周老师从国学到人生经历,介绍了自己心得体会,与留小的老师们一起品味国学带来的厚重与智慧。周老师对于六十五年的人生经历平和如是,把时光酿成酒,愈久益甘。
周京生,1952年9月19日生于北京。齐白石门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喜《周易》,好《龙》学,通乐理,精楹联。诗步唐宋、书宗八法、画循六论、印追秦汉。汲英咀华熔古铸今,艺游南北学贯东西。
“逆水行舟、逆流而上”,周老师在开篇词中总结了自己的人生开端。少年得志固然快意,然而天道往往更偏爱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之人。周老师自嘲:“我是个凭借小学文凭的,38岁才考上大学的人。”就是这样一位自称学历不高,却成为一位国学书画大家。 周老师介绍自己出生在五十年代。幼年生活虽不富裕但也是幸福的。在小学阶段,老师们都是经历民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上午背《四书》,下午习写字。周老师国学功底就是在那时打下的。周老师的教育情节始于一位小学授课老师,当时周老师犯了一个小错误,那位任课老师的敦敦教导和循循善诱让幼小的周京生感受了教师的人格魅力。文革期间,周老师来到北大荒,开始了十年的上山下乡。在北大荒,周京生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语文音乐美术体育------周老师把自己的所学奉献给了哪里的孩子们。想起自己当年的老师,周京生把爱学生当成了自己的教育宗旨,即使多年后,学生对周老师更多是一种父子之情,“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一位多年的学生再见周老师,感恩老师当年为自己交学费,才有自己日后的发展。周老师认为师生关系就该老师爱学生,学生尊重老师。 北大荒十年,对于周老师来说不是磨难,反而是是一种财富。他对现状不满足,充满好奇,热衷于尝试,老师、工人、商人、干部都尝试过。但心灵深处对于国学书法国画的热爱,从未熄灭。周老师在38岁,考入天津美院,进行系统的艺术文化学习,并有幸与许多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大师们结缘。孙其峰、齐良迟等等名师让周京生受益匪浅。周老师认为一丈之内必有贵人,除了要不断抓住机会,自身的努力也必不可少。多年的学习,让周老师师古杜迂腐,创新忌狂野。坚持新古典主义艺术方向,借鉴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独创长锋鸡毫书画及原创多体书法《陋室铭》荣获国际书画作品(论文)金奖、国际艺术交流协会“世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特等奖。形成了鲜活的个性艺术符号。逐渐自成一家。 与这些名家的邂逅,令自幼沉醉传统文化的周京生接触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为他后来的厚积薄发埋下了伏笔。周老师先生对此不无感叹,“我的人生中一个很大的骄傲,就是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尽管这些老师教育我的时间有长有短,但他们给予我的惠泽是无限的,应该说指导着我的一生。” 周老师九十年代南下江南,来到上海。“那时候条件不是很好,生活都很艰苦。但我觉得不应该那么艰苦,在艰苦朴素中读书。当时有的人背着一袋钱来到上海滩,而我只有一袋书。最后,我在上海坚持了下来。在上海的那段岁月,我如饥食渴的读书、学习,在国学中充实自己,让自己对于人生和艺术之路有了全新的启发,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也是从那时开始”。周老师对于上海的回忆,让在座的老师有了时空的穿越。
“立志、励志、砺志”,在对自己的经历与老师们作了交流后,周老师抛出了三个音相近,意却有所不同的词。
一、立志
“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周老师在北大荒时就有了自己的志向,要把自己的国学之路走下去。经名师指点,在内在修炼上下足功夫,方能有造就、有前途,他给自己起了一个斋号“浩雪”,音同好学。 内外双修,双向立志,心体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视野有多宽,活动舞台就有多广;理想有多远,事功前途就有多远。那种全不向心内打算而只想大富大贵的人,是不配称“立志”而只能叫“利痴”的。周老师一直强调教育是一件大事,是要一辈子去做好的事情,如果只是想着赚钱,请你不要做教育。
二、励志
实现远大抱负,总是从突破一点开始的。认准突破口,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分步实施,是一个聚英会贤、相互激励、共展宏图的过程。 周老师上山下乡在北大荒十年,贫瘠的知识土壤却未曾放弃。从小随父亲学习书法绘画,作品曾多次参展获奖。后承师蓝云、齐良迟,长期研修齐白石大师的诗、书、画、印,艺术师古今之法,取中夷之长,书画、篆刻作品被海内外收藏家广泛收藏。
三、砺志
百折不回,矢志不移 王国维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此第三境也。” 这三重境界,正是励志的三个不同阶段。第一境是遭遇逆境,心志不衰,探索不止。第二境是为了理想不畏艰难,不惜牺牲。第三境是百折千回,矢志不移,豁然悟道,终获成功。 周老师成功的过程是曲折的。正因其经历特别坎坷,所以劢志过程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便愈加丰富。他不是那种暴风骤雨性格的英雄,他是江南梅雨季节润物无声的细雨,有春意常在连绵不歇的风格。既有处世之志,就能始终坚持用平常心做人。管它身世浮沉,始终抱定初衷,常心常态,常德常贤,立人立己,达人达己。当其身处逆境时,石破而不可夺其坚,丹磨而不可夺其赤。而当其身处顺境时,而礼益卑,成就益大而心益小;德行宽裕,守之以恭;博闻强记,守之以浅;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内外双修的立志取向。 当了一辈子学生,教了一辈子书,周老师极为强调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一个学生成不成才,老师起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深刻地知道自己身上的负担,不是能开玩笑的。”他以为,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 我们就是要让学生保持他的德。用德把他竖立起来,成长为一个人。我们教学生,就是使学生得到成长。这是最有意义的事。” 在回到本校梁辰老师关于专业瓶颈如何突破的问题是,周老师引用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好书法不单单只是写字,触类旁通才能举一反三,在教育之路上你也会遇到瓶颈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取得学生,学生日后的成就好像跟你这个小学老师无关,其实我们就是那万丈高楼的地基,只有地基打好,才有将来的高楼大厦,小学老师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伟大的。”
孔校长在总结中说道:周老师小学毕业,到北大荒十年。孜孜以求,做了老师,直至考入天津美院。一路磨砺,成为大师。我们各位同仁需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 千年留下,百年留小,教育之路任重道远,我辈共勉。
文:梁辰 图:周姬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