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周浦中学语文教研组应学术节“落实五认真,追寻真教育”的要求,进行校内公开课展示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听取青年教师杨晨林的汇报课——《猫》。
杨晨林老师这堂课的重心在于对“芙蓉鸟案件”的解读,这桩“案件”中,作者养的第三只猫被主人一家冤枉吃芙蓉鸟,是全文最激烈的部分。她以校园剧的形式,将课堂变成一个模拟法庭,让学生自主充当法官、现场调查员、证人和犯罪嫌疑人等等,通过找寻原文作为依据,自己完成对这桩“案件”的判决。这种上课形式,旨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课文。在演剧的时候,因为找寻“证据”(“案发现场”具体情况、人证证词)而不断阅读课文,对课文不断熟悉。更是通过校园剧这种形式,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时候,对角色的情绪有所体会。学生自己感受得来的想法,比教师直接灌输更为直观,也更为深刻。
课后,语文教研组和学校教学部门领导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江凌老师认为,这节课颇为创新,非常开放,这种上课理念是比较先进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主体意识有所提高,但是课堂总体开放度还是不足,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仍然特别多,可以从课前准备这一方面,先提高学生的角色意识,再来开展校园剧,效果会更好。
郑雄民老师评课:通过校园剧这种形式,课堂形式改变,学生更有兴趣解读文本。板书作者对第三只猫情感态度变化的曲线,让学生更加了解文本中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为下一个课时作铺垫。但课堂上演出课本剧,对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课本熟悉程度有较大要求,就这一点而言,对学生情况未能精准把握。
吴学琴老师评课:以新颖的方式抓住学生兴趣,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过一堂课中学生思维容量有限,课外也可做一些工作,让学生更好地参与。
薛月影老师点评:这堂课流程完整、详略得当,且重点突出,同时学生也进入了角色,可以说是不错的一节公开课。不过,既然是演剧,那么是不是可以让猫在法庭上张口说话,为自己辩诉?扮演猫的同学因为没有台词,只能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展现自己的内心,如果他能说出来,是不是满心的不解、委屈和愤怒就能更好地表达出来?
王少华老师、刘晓燕老师、郑杭弟老师、田绍海老师也都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教学已经不再是老师满堂讲、学生只听不说的传统模式。身处教育改革的时代,开放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