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个小时的阳光照射,回到车里的时候,仪表盘显示车内温度已经飙升到48度,坐立不动汗如雨下。
很难想象这样的高温天火辣辣的太阳底下还有人在跑步,而且一跑就是半个多小时。更难以相信的是,冒着酷暑不停奔跑的是一群下学期才升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其中还有一名刚刚幼儿园毕业的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大人都低估了孩子。
这一幕发生在上周五早上。本报记者记者到达西溪实验学校的时候,当时手机显示气温是31度。
前几年新建的西溪实验学校田径场周围没有高建筑,夏日酷暑的阳光在早上九点钟在基本没有遮挡地照射在田径场的每一片草皮上,耳畔是知了令人心烦的吱吱吱叫声,远方的景物在高温下似乎有了虚幻的感觉。唯一能让人从高温虚脱中清醒过来的是,跑道上教练时不时给孩子们加油、打气的喊声。
#刚刚从幼儿园毕业的蒋卓智,明天同样跑4公里#
“累不累?”本报记者问刚刚结束跑步,下来喝水的蒋卓智,他是西湖实验学校新二年级校队中最小的队员,刚刚从幼儿园毕业的他下学期才就读西溪实验学校一年级。
“有点累,不过没关系。”蒋卓智一边喝水一边回答记者,接着他开始换足球鞋,准备接下来的训练,并没有觉得在30多度的高温下跑步对于他来说是多么特别的事情。
“今天是第五天了,主要是培养习惯。从第一天2.7公里开始,到今天跑4公里。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小孩酷热的天气下跑步,而且是要培养他的吃苦精神、团队精神。他在压力、体能不支,特别像这样天气比较炎热的情况下,面对困难的时候如何克服。”
西溪实验学校新二年级足球教练李伟涛每次都全程陪跑,本报记者看到他的时候,他上身的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脸上布满了黄豆大小的汗珠,一边招呼小队员赶紧补水,或者去洗手间洗把脸。不过对于当天的高温,他看上去并不担心,对孩子们承受能力充满了信心。
#陪同的家长,躲在操场唯一有荫凉的地方#
“他的耐力比我想象的要强,其实他小时候体质不是太好,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他会坚持不了,会不会拖到后面,但是现在他好像还好,都是跑在前面。其实好多时候都是这样,家长低估了自己孩子的能力,他们的潜力比我们想象的强很多,只是我们不太相信他们。”
正在和其他家长一起躲在唯一一块铁丝网挡板边荫凉的地方,陪同来的谷铠妈妈赵玉兰看着儿子跑完4公里后自己喝水、换球鞋,虽然自己坐在这里也是满头大汗,但是对儿子的情况她并不担心。
“小孩子吃苦潜力能力有时候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有时候想想是还是放手吧。家长在旁边老是跟他说:你累不累,哎呀,你跑那么久你累了吧,这些话说多了反而不好。他可能就会自己觉得,哎呀,我好累了。本来他还可以坚持的,家长担心表现太明显了,他反而觉得坚持不住了。”
#小队员的训练日记#
谷铠妈妈的话得到了旁边其他家长的认同。
“训练完了累和苦,他也不太会说。他很喜欢足球,因为喜欢,所以他自己会坚持吧。”
廖梓皓妈妈周丹说,谷铠在每天的训练日记中给自己定了目标:一天要比一天强,今天跑了这么多,明天要再加一点。每天给自己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至于持续的高温天气,她也觉得对小孩子来说没什么。“因为我相信他还是可以的,对高温天也没有担心,给他准备了水,也叫他自己没有水了自己要去打,多喝水就好,有什么事情先举手跟教练说。”
“我希望他能坚持下来,要靠他自己努力。他比第一天来的时候进步一点,第二天能跟上大部队。今天前面跑快了,他又跟不上去了。”
范万生是范宇博的爷爷,他说范宇博是队伍里面最胖的那个,每次接送都是他,他希望孩子能跟上、坚持,虽然速度可能跟不上,但是每天4公里,范宇博还是做到了。
“(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家长确实有些担心,我们在群里都做了解释。包括今天的4公里,平均速度都是8分钟1公里,基本上属于慢跑,对小孩来说负担不是太大。最大的困难是高温(当时显示31度,室外温度更高)。每天训练结束以后,会在家长群里跟家长沟通——今天的训练内容是什么?训练过程当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安排这样的训练内容?然后出现什么样的身体反应是正常的,家长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来帮助小孩克服困难,比如他们身体酸痛,会让家长督促小孩多吃蔬菜、多喝汤,多吃水果、更多的休息时间。”
李维涛说,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以后在学习上、生活中会能更好地面对各种竞争、压力。
“其实我一点都不惊讶,别的孩子能坚持下来,他就能坚持下来。”
陈海琴是蒋卓智的妈妈,她的孩子也是西溪实验学校新二年级校队唯一一个刚刚从幼儿园毕业的队员。家里有两个孩子,每次她送大儿子,孩子外婆送小儿子,刚开始的时候她并不知道孩子每次训练前会跑步,甚至高温下跑4公里。
“教练让每个孩子写训练日记感想。因为孩子幼儿园刚毕业,书面表达能力还不行,一般是他说我写。他在日记里面说,第一天2000多米下来脚有点酸;第二天3300米;第三天4000米,第四天4000米。这样安排循序渐进,我孩子身体素质能坚持,我不惊讶。”
陈海琴说,蒋卓智之前参加游泳训练量还要大,最多的时候一次训练三个小时,儿子曾经跟他说——“妈妈,太累了,很辛苦,后来跟游泳教练沟通,时间改成了两个小时。”
相比游泳,足球是蒋卓智自己喜欢的。受哥哥踢球影响,蒋卓智幼儿园的时候就跟她说:“妈妈,你也给我报个(足球)班。”
陈海琴说,因为孩子喜欢足球,在民办还是公办之间他们选择了西溪实验学校。
“有时候孩子喜欢足球,不是孩子坚持不了,而是家长坚持不了。我一直有个想法,(小学)阶段孩子身体是最重要的,学习以后还有时间,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在文化培训上,身体素质打好基础,以后有身体的支持,文化课会上来的。我们为什么选足球这个项目?抢球体现了竞争意识,抢到球进攻是思维转换,射门可以提供孩子成就感和信心。有对抗、有协作、有团队精神,还有失败时候的挫折教育,足球每个部分都能教育锻炼孩子。”
“平时我们也会布置一些小的作业。比如说,今天的球服出汗了,明天还要穿怎么办?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衣服洗掉,这样家长就会觉得小孩子有变化,孩子在球队里面不仅仅学到了踢球技能,还学会很多生活道理。”
西溪实验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周绍伟告诉本报记者,新二年级校队的队员每天写日记,每天训练结束之后安排一个队员演讲。训练孩子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孩子来踢球,其实不是他自己来踢球,而是整个家庭都交给我们,它改变了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有时候陪着陪着。爸爸妈妈也会踢球了。”
转自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