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病毒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多种,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之一,且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体。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向外界传播。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或直接接触患者抓破的水疱而感染。吸入被病毒污染的空气(飞沫)、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可发生感染。因此在疾病流行期间,很可能发生学校和幼托机构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主要症状:得了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伴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时患儿往往疼痛难忍,不能吃东西。发病后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见的一种病毒性咽炎,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膜炎,亦可单独发生,除咽部外,口腔黏膜亦可发生疱疹。
病程进展:
1.潜伏期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
2.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达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