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周浦小学党团员巴林特式暖心恳谈
发布时间:2023-12-29

“挠头事”变成“暖心事”——周浦小学巴林特式暖心恳谈

 

“这种形式很好!不仅可以畅谈自己的想法,还能让问题及时得到反馈和解决,心里踏实多了,我觉得应该多开展这种活动!”这是怎么回事?还得从杭州市周浦小学的一场“暖心恳谈·一起聊聊”主题活动说起。

为加强与青年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和掌握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帮助青年教师直面困扰,积极赋能青年教师自身成长杭州市周浦小学依托巴林特小组模式的创新力优势,开展干部教师、同事之间“暖心恳谈·一起聊聊”主题活动

据调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存在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比普通人群要更严重。小学教师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和育才造士,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人格及行为健康。巴林特小组是由精神分析学家米歇尔·巴林特医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最早应用于促进医患关系和缓解职业压力,随后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周浦小学迁移式地运用,将巴林特小组嵌入暖心恳谈,教师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沉浸式分享事例,让负面情绪得到发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有效实现减压赋能

一起来看看周浦小学巴林特式暖心恳谈中的三个镜头吧!

镜头一:围圈而坐——畅谈困惑

将青年教师、中层干部、校长混合,分为铜鉴湖组”和“灵山风景区组”,小组成员围圈而坐。先由主持人介绍规则和界限,遵循保密原则,达成不允许迟到、中途退场接打电话做笔记等契约

可能是因为第一次参与这种形式的活动,大家虽然是同事,彼此认识,真的要讲自己的经历时,还是显得羞涩,团体动力稍显不足。主持人带领大家稍作冥想放松,慢慢调整团体氛围。

 

班里有一位看似普通的学生,在体育方面甚至颇有专长,但在某次调查中填写了时常有自杀倾向,这让我很焦虑。

“作为初入杏坛的新教师,面临着许多困惑,例如:归属感、新教师和同事的沟通、新教师和家长的沟通等。”

“作为体育老师,我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其他学科教师也认为自己的学科学习很重要,因此时常有时间分配上的冲突,不知道如何寻找平衡点。”

于是,一个个困惑、焦虑纷纷浮现……

镜头二:第三视角——共情感触

一件件“挠头事”争相出现错综交杂,一时不知从何理起。

主持人:这件事情的发生,让你感到很有压力,是吗?

分享者:是的。

主持人抛出这个问句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噗嗤一笑,认为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主持人的目的在于借助引导老师们放下包袱,自由细化事实性问题。很显然,目的达成。

主持人:听了大家的分享和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的她,你会是样的心情和感受?你会有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按照巴林特小组原则,讨论中不提建议,不做评判,只谈感受。分享者后撤一步,把自己的椅子移出小组成的圈子,暂时不发言,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聆听大家在整个事件中的感受和心情、联想想象甚至猜测幻想

我感觉当班主任实在压力太大了,而且教两个班,又是备课组长。平时要有学科的教学成绩,又会经常遇到教研活动,还要管理好这么多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要是我班里有这样的学生,我也会很有压力,很焦虑的。

“这个学生估计是压力太大了,要想办法多和家长沟通,看看能不能有智慧地帮到这个学生。我之前班里有一个多次转学又回来的孩子。能回来我的班,事实上是对我的一种认可。我预设了不同的情况,在孩子回到班级的时候早早做好准备,为孩子选择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同桌,为班级其他孩子提前做好心里建设,为孩子重返班级大家庭设计仪式等。”

包括青年教师、中层干部、校长,每位老师都在分享不同视角下的有感而发。有的和分享教师一样感到委屈难过,有的表示焦急和无奈,有的举例自己的类似经验等,发言异常激烈。每位老师都表达了以“我”这一第三人视角的感受,不同个体从不同立场表达着,处在旁观角度的分享者聆听得津津有味。

镜头三:柳暗花明——暖心解忧

进入最后环节,处在旁观者位置的分享老师归队聊聊。

一,作为班主任,我有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权利和义务,但当我及时处理情况时,家长和学生并不配合。因此,我心里特别想不通,特别委屈。刚刚大家的交流让我释然了许多。二。给我启发,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和家长、家庭环境、自身有很大的关系,我要多和家长聊聊。三,我觉得这个聊天体验感特别好!

周浦小学的教师们称赞从巴林特式暖心恳谈中感到正能量,到理解和支持,心里暖暖的。这个冬天,阳光正暖,风息温驯,犹如从繁花山林里吹度过来一股幽远馨香。

教师之间交流借鉴、汲取经验,起到“搭便车”的效果;干部教师真实有效地做到“耐心听、认真答、解心愁”;校园内拉近了“心距离”,解决了“硬骨头”,实现了“人人发言,事事可聊,美美与共”。

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请再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