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7/05/15 11:13:10  点击数: 0】

环境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学校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是学校综合考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评价旨在判断学校教学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程度,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能力的发展。环境教育评价的对象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要揭示环境教育面临的问题,为改进和提高环境教育成效提供依据。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看到环境教育对他们和周围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激励学生、教师、学校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持续参与环境教育。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环境教育评价的作用主要在于调节和改进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状况。该评价必须在各种环境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进行,以教师和学生在环境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为主要评价内容;评价要充分考虑各个学校、教师或学生的具体情况,力求为改善学校环境教育实施状况提供依据。各学习阶段的终结性的评价结果要成为下一阶段环境教育计划的起点。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环境教育的实施不但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投入,而且需要社区、地方环保部门、民间环保组织等多方社会力量的配合。为客观而全面地反映环境教育的过程和成效,这些参与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的社会团体或个人都可以成为环境教育的评价主体。他们既可以作为环境教育的实施者从环境教育内部进行评价,又可以作为独立于学校的外部力量对学校环境教育进行评价,还可以对各自在环境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三)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环境教育评价包括对学生与环境有关的学习方式、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对教师环境教育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的评价,对学校环境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这些不同方面的评价分别包含若干具体的评价指标。基于改进和激励环境教育的目标,评价者可以对环境教育的不同方面进行单项评价,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并提高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基于判断学校环境教育实施成效的目标,评价者需要对学校环境教育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评价。评价要关注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力争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四)评价方式多样化,以定性评价为主
环境教育关注学生在环境中的体验、探究,及其认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这种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单靠传统的纸笔测验是难以进行评价的。为了对环境教育的实施过程和实际成效作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纸笔测验、行为观察、成长记录袋、情景测验、学习或教学笔记与反思,等等。
二、评价要点与方法
(一)对学生的评价
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与环境有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等方面的发展。环境教育评价要对学生上述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评定环境教育的成效,为改进环境教育提供建议。
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实施环境教育的教师和参加环境教育的学生,也可以是学校的环境教育教研人员、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
依据环境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各年段的评价指标要与“学习内容”部分的要求相一致。评价方法的选择要与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相适应。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需要观察学生在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学生有关环境问题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评价者要在环境教育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考察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发表和交流活动让学生陈述其有关环境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评价者还要鼓励学生通过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收集和整理自己在环境教育中的作业或其他学习作品, 
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环境意识、态度和情感进行评议和反思。
2.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需要直接观察学生提出问题、搜集和整理信息、制订和实施行动计划、反思和评价等过程中的表现;评价者可指导学生在环境研究和环境保护等活动中记录各自的参与状况、感受与收获,使之成为一项评价依据;评价者还可以采取情景测验方式,让学生对虚拟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
3.知识与能力的评价
需要分析学生的环境研究报告、作文、绘画、演讲稿及其他与环境有关的作品,也可以通过日常会话、纸笔测验、环境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
(二)对各科渗透环境教育的评价
环境教育的实施主要是在各科教学过程渗透进行,对各科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评价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各科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相应部分含有环境教育方面的要求和学习内容。
各科渗透环境教育要符合本学科的特点,突出本学科对环境教育的独特贡献。
各科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尽量与相关的其他学科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学习经验。
(三)对综合性环境教育活动的评价
综合性环境教育活动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班团队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综合性环境教育活动的评价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学校或班级有明确的综合性环境教育活动计划,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环境教育活动。
活动的设计、组织和评价由学生和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完成。
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认识环境,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行动。
(四)对环境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
无论是各科渗透的环境教育,还是综合性环境教育活动,都必须体现环境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对环境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可参考以下标准。
将环境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区的环境特点和环境问题,以及全球的环境问题联系起来。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感知、体验和思考,并参与学校或社区有关环境的决策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资源了解环境、解决环境问题,如调查社区环境状况,并通过图书、报刊、网络等获取有关环境的信息等。
鼓励学生与同学、教师、社区居民、环境研究专家、环境决策者等相关人士就环境问题相互沟通,并为解决环境问题而协商、合作。
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视角对环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进行分析,尊重学生获得的不同体验和形成的不同观点。
  指导学生个人或通过小组合作,计划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各种策略和行动。
(五)对学校环境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
1.学校管理
学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负责环境教育的计划、实施、协调和评价。
学校通过一定组织形式保证学生、家长、学校教职工和领导,以及社区代表等共同参与学校环境建设和环境教育的决策和行动,并对学校环境教育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
各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明确规定本学期环境教育的目标、实施方式、时间安排、评价手段和指标等内容,统筹规划各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班团队活动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日常评价包括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同时在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和班团队活动过程中对环境教育的实施进行评价。
学校为教师和管理人员接受环境教育的培训给予支持并努力创造条件。
学校向全校师生提供足够的环境教育教学资料、设备和场所,并且保证师生便利而有效地加以利用。
学校有一套全校性的环境保护措施,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加强资源回收和利用等方面的努力。
校园环境建设体现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
2.社区联系
学校与家庭、社区、政府部门,以及其他教育、环保机构等建立广泛的联系,共同开展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媒体向社会宣传其环境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并鼓励广大师生在加强实践的同时向社会各界宣传各种保护环境的行动。
学校及时向全校师生、家长以及社区居民发布有关学校环境建设最新进展的信息。


附件: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