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子湖小学黄家欢2022学年述职报告
黄家欢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2022学年,在名胜区党委、西湖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西子湖小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精致和谐办学目标,进一步优化办学环境,以区域协作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养,打造品质校园,取得了一些成绩与进步。下面,我向西湖街道党工委、全体教师进行述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创新开展党建工作
作为党支部书记,带领全体党员干部、教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全会精神。充分利用行政会、教师会、三会一课等时间,开展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主的政治理论学习,写反思、写心得,明确责任目标,增强四个意识。严格落实主题教育要求,以学习计划为指引,深入学习《党章》、《二十大报告》、《习近平著作选读》等党的理论书籍,深化学习型组织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清廉学校建设,不断完善优化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党务、政务公开透明,营造良好党风政风。
学校党支部进一步细化争先创优活动的目标任务,优化《西子湖小学党支部优秀党员、先锋党员考核管理办法》,规范三会一课等党建活动,完善《杭州市西子湖小学党员帮扶结对活动方案》,全体党员以一对一的形式,结对帮扶困难学生,从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各个层面进行交流疏导,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关心关爱困难学生,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响应的良好全员育人局面。
在遇到部分班级有特殊问题学生时,党员干部也主动作为,自愿报名利用空课时间到班级中随班听课,帮助问题学生改进行为,帮助任课教师优化课堂环境。
二、着力加强骨干师资培养
学校充分挖掘景区资源,协调各方力量,推动骨干名师培养。2022学年,经协商,文新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田佩章每周定期来校进行教学指导,进一步提升我校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2023年4月,学校加入由杭州胜利实验学校、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等十所学校联合发起的高质量实践育人学校联盟,为学校教育教学改进提供新思路新经验,为学校实践育人提供新范式;5月,学校挂牌成立“西湖风景名胜区名师培育基地”,由王曜君特级教师为导师,为西子湖小学培养一批区市级的名师、优师,提升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三、积极推动数字校园建设
学校不断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持续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2022年暑期,完成茅家埠校区风雨走廊、智能充电棚、茶文化实践基地建设,两校区安澜工程、专用教室智慧灯光、触摸一体机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
2023年,在前期智慧教师行为分析系统、智安校园系统、智慧灯光系统等基础上,进一步引进建设完成智能AI体育平台、智慧班牌系统,初步进行了试用、改进,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锻炼行为,推动学校德育一体化。
在西湖风景名胜区社会发展局、区慈善总会和西湖街道的支持下,学校建设完成开放式图书角,为学生提供全天侯的阅读区,舒适的阅读环境和丰富的优质图书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暑期,学校将投入180万元,完成开放式智慧阅览室、创新实验室、多功能劳动教室、少儿演播室等功能科室的建设,引进智慧作业管理、分析系统,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四、持续推进五育融合
学校立足实际,以活动为载体,落实五育融合,不断激发学生内生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党建带队建,落实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持续开展种茶、护茶、品茶等龙井茶文化特色活动,围绕杭州亚运会开展校第二届足球联赛、四校黄龙亚运嘉年华等系列迎亚运体育赛事、亚运绘画艺术作品创作等丰富活动,推动中港文化交流互动,开展与香港播道书院的线上互动,拓宽交流渠道;加强生命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五、全面加强家校社协同
学校积极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本学年,学校以班级家委会为单位,成立校家委会,召开校家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西子湖小学家委会章程》、《西子湖小学家委会财务管理制度》,交流学校工作,推举产生校家委会会长,促进了西子湖小学家校之间进一步沟通,有力推进了家校携手做教育的进程。
学校通过全员家访、家长开放日、“暖心恳谈 ·一起聊聊”等活动,促进家校互动,增进家校理解;邀请各行业专家来校开展心理健康、法治宣传、教育方法等家长学校活动,引导推动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和提升,对学校和孩子的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学校积极与社区民警、属地交警、村社负责人、专业社工、企事业、人大等多领域、多部门开展交流沟通,寻找多种力量协同学校工作开展,形成教育合力,切实破解教育难题。
各位领导、老师,西子湖小学的发展凝聚着全体西子湖人的心血与汗水,承载着景区人民的期盼与希望。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条心,劲往一处使,有名胜区与西湖街道领导和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一定能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向着高品质学校不断迈进,让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
我的述职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大家。
本页发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