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趣味性研究(2012评比)

  发布时间:2013-04-15  

编号:11组别:数学组

小学二年级数学趣味性研究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这种转型时期,对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二年级处在小学的低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其独特之处,要长时间吸引他们的注意,就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要通过游戏的渗入,儿歌、顺口溜、绕口令等多种形式的配合使用,情境的创设及课堂形式的多样性等方法来加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高效地吸收知识的同时也收能获到学数学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数学;趣味性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1)小学低段数学课堂的现状

在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确,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才能真正地学好数学。然而现在的小学课堂上,教师更多的只是完成任务,将单纯传授知识点,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所以,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们应该要积极改变这种现状。

2)小学低段数学课堂趣味性的重要性

从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来看,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心理上表现其独特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学习的自觉、自律性差,他们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刚刚起步,有待增强。所以,要让学生有效地连续学习30分钟是相当不易的。加之学相对来说又是一门比较枯燥、单调的课程。这点我们可以从对数学下的这个定义中看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要采取不同办法,尽量让数学课的更具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维持久一点。

从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出发,我们知道了数学课堂趣味性的迫切性;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年龄出发,我们看到了数学课堂趣味性的重要性。然而,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使小学低段数学课更具趣味性呢?

二、研究的方法

1.被试

杭州市西子湖小学二年级二(1)班和二(2)班,男生40人,女生32人,共72人。根据二年级上册对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将趣味性融入数学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2.采用研究方法

A调查研究法:观察学生的作业,通过作业反馈来分析比较:将趣味性加入了课堂,是否课堂效率有所提高

B文献资料法:通过对课堂趣味性的策略搜索和对低段学生心理特点收集和整理,把握低段学生的心理现状、发展趋势及动向。

C观察法:通过调整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一些趣味环节,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

D分析比较法:通过比较运用不同的手法,来总结哪些手段能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高。

三、研究的结果

1)游戏、活动的渗入,为课堂增添活力

低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还是远远不够。学习十几分钟后,注意力开始分散、精神不集中、思维不再活跃时,教师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剩下的学习任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如果将游戏渗入到课堂里,那么,学生会很感兴趣,在课堂中的注意也相对持久一点。

其实低段的教材在设计上也是具有游戏性质的,数学广角、摆一摆、观察物体等一些其它知识点都可以在游戏中完成课程。比如,二年级的数学广角,教材上有一道的例题是让学生判断谁拿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题目是图文并茂的,大意是这样的:小红、小丽、小明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中的一本,小丽说她拿的是语文书,小刚说他拿的不是数学书,判断他们分别拿着什么。根据教材可以用猜谜语的方式学这个知识点。我设计的游戏是这样:先让下面的同学闭上眼睛,然后叫三个学生上讲台,让他们把手放在背后,我将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分别放到他们手里,接着学生睁开眼睛,由我来说条件,让学生猜这三个同学分别拿着什么书。等学生猜完后,再让这三个学生把书举起来,看看猜得对不对,最后评出“猜谜大王”在这个游戏中,全班同学都很积极,听的很认真,玩得很起劲,所以效果很好,基本上的学生都能猜对,而且,在后面的作业反馈也不错。数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中,学生学得轻松,真正体现了乐中学,学中乐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把课文的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学生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他们的新感觉、好奇心,使他们热情高涨,兴趣很足。教师可以借由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学会了知识的同时,还得到了快乐。让学生从中了解到数学的趣味所在,继而引起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数学的奥妙。

2)儿歌、顺口溜、绕口令等多种形式的配合使用,使课堂更加生动

对于低段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记忆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因此在低段教学中,接受性学习还是占有很大比重的,应让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使两者能相得益彰。有时,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教师可以配合使用儿歌、顺口溜、绕口令等多种其他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记忆。

在二年级的时针分针认识这一课里可以编一个儿歌让学生区分清时针、分针、秒针,像是“跑的最快是秒针,个儿高高,身材好;跑的最慢是时针,个儿短短,身材胖。不高不矮是分针,匀速跑步作用大”笔算口诀歌个位十位要对齐加号减号不忘记。横线一定要划直,计算要从个位起加法进1写下面,减法退1点上面在这次实习中,我采用了儿歌的形式在让学生背乘法口诀,如“一只蝴蝶六只脚,两只蝴蝶十二只脚……一直鸭子两只脚,两只鸭子四只脚……一只兔子四只脚,两只兔子八只脚……一只螃蟹八条腿,两只螃蟹十六条腿……”新课上完,我剩一点时间教学生儿歌,每次教不同的儿歌,学生总是很兴奋,抢着要背,课堂氛围很好。有时,在课堂上许多同学就已将口诀背出来了。可见,在数学课堂上融入这些东西,不仅能让课堂生动起来,还能让学生掌握规律,加深记忆,减少数学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语言要生动,情境需创设

语言是一门艺术,它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心,完全在于它是一种心声,是一种思想感情的流露。教师只有在小学课堂上真正地做到“注情于声、以情动人、以声引人”,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好好利用语言这门艺术,尽可能把话讲得形象、直观、生动,使孩子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课堂上给学生做的题目,要经过精心挑选,最好能贴近我们的生活。因为,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使数学知识生活化,那么,学生较易理解。比如,在认识角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找找自己身上的角。

创设情境是小学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小学生爱幻想,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但是小学生的注意力又很容易分散,如果照本宣科的教学,不加组合、深化、超越的教学,将使数学课堂很单调。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上的例题,创设一点情境。比如,在数学广角上有例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付钱方法买一个拼音本。教师就可以创一个情境,编个故事像“前几天小熊和小兔子一起去买拼音本,这本拼音本要五毛钱,他们一共有两张两毛的五张一毛的,一张五毛的,小兔子说有四种付钱方法,小熊说有三种,两个人争论不休,小朋友们你们说说有哪几种呢?题目经过这么一改编就变得很生动了,而且还有再生性,可以接着往下编,一道题能生成好几题。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增加了练习机会。

创设具体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易帮助学习者对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确实,在小学的课堂里,教师就好像是一个导演,学生就像演员,只有导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发挥演员的才能。

4)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增添了课堂的新鲜感

教师上课的形式可以经常换换,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兴趣也浓厚一点。可以具体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课发言的形式或是小组合作的方式等等,使数学课堂不至于太单调乏味。

比如,在上统计这一课,就可以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课件。课上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也不要总老师提问学生答,可以用开火车、同桌互问,抢答等其他形式,甚至可以用学生提问老师答的方式。背乘法口诀时,可以采取同桌间互相背,或是大家一起比一比的方式。用这种比赛的方式,小学生特别希望表现得最好,能引起老师的关注,这样要比学生自己读的效果,而且形式的更新能使数学课堂不那么沉闷。另外,在评价方式上也可做些改变,刚开始表扬学生就是“很好”、“很棒”。后来采用一个老师上课的表扬方式,让学生自己表扬自己,像是说“棒棒棒,你真棒!”并竖起大拇指。学生看到这种新颖的表扬方式,都很好奇,回答问题积极多了,就希望自己也能得到这样的表扬。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在实践中慢慢积累。只要是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果的,都可以利用。多样化的、富于变化的课堂才是适合小学二年级的学习特点的。

在实习的这两个月,我尝试了很多方法,试图让数学课上的更具趣味性。虽然过程中有过好几节失败的课,但总的来说,将趣味性渗入到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效果是很不错的。上面所例举的几种方法是经过尝试和探究得到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节奏,不能完全将一节数学上成一堂游戏课或是活动课。所以,要上好一堂趣味数学课,教师要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语言的表达、器材的准备、题目的选择等等。

可见,在小学低段的数学课堂上,趣味性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它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所以,作为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改变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使数学课堂越来越生动,越来越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月)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本页发表人:  
版权所有 (c) 杭州市西子湖小学 邮箱:xhxzxxx@mail.hz.zj.cn
茅家埠校区:杭州市龙井路76号 310013 电话:87997929
九 溪校区:杭州市之江路40号 310008 电话:86591220
技术支持: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