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写于1922年3月28日。当时正值“五四”落潮期,作者看到许多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崇尚着过去,忧虑着将来,将本应现在做的事情都丢掉了,徒增烦恼和悔恨,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文章很注重修辞,文中多出运用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抽象、无迹可寻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形象而真实。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这篇课文文字清秀,结构简练,语言优美。因此在教学中我反复让学生朗读优美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大部分来自外地,语文基础差,不喜欢课外阅读。同时,这篇课文写作年代比较远,有些语言跟现代语言不同,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
案例描述
一、名言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名言,今天,咱们就来比试比试,看谁的记性好,谁来说说有关时间的名言?
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生: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
生: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师:大家的记性可真好,从这些名言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转瞬即逝
生: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生: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它
师:是啊,每个人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太快了,老师也想起了一句关于时间的名言,有感情朗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能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吗?这句名言就是作家朱自清在一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中写到的。
[评: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用珍惜时间的名言入手,让学生谈谈对时间的认识。然后出示朱自清的名言,让学生初步感受朱自清的语句的优美。
二、自由品读课文,品察文字的诗意美。
师:四人小组自读课文,读出声音了,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含义较深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在书上批注,可以和同学讨论。
生:自由读书,讨论交流,写批注,师巡视。
[评: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师: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定有很多收获,老师希望与你们交流,分享你们收获的快乐。
生:我喜欢“燕子去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一句。因为这句话很美,以燕子、杨柳、桃花为例,说明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吗?
生:因为作者想拿这些事物和时间对比,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师:是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是不能回头的。大家能通过朗读把这种体会表达出来吗?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师:谁再来说?
生:“在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说明时间的短暂。
师: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作者把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八千多个日子,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二十多年不算短,可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它却是那么的短暂。
师:你可真会读书。是啊,时间真是溜得悄无声息,令人毫无觉察。请大家通过朗读把这一特点表现出来。
生:全班齐读。
师:谁再来汇报?
生:“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爱恋。
生:“洗手的时候,------从我脚边飞去了。”这些话具体地写出了时间的来去匆匆。
生:我很欣赏“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因为这一句写得太形象了。平时,我们常常在叹息:“日子过得可真快啊!”“一天又过去了。”“我觉得时间好像不够用。”“时间真是如流水啊!”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时间又从我们的嘴边溜走了。
师:大家读书都能做到有自己的见解,很好!让我们通过朗读把时间的来去匆匆表现出来。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生:互读。
在惋惜什么呢?
生:惋惜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不能做什么。
生:惋惜时间的来去匆匆。
生:惋惜自己的一事无成。
生:惋惜自己虚度光阴。
师:作者是在苛求自己。他只活了60岁,却留下几百万字的著作。正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对时间有一种紧迫感,抓紧时间读书、做事,才有他后来的辉煌成就。作者这种无奈与惋惜的心情还可以从文中的哪些话体会到?
生:自由读。
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
生:小组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够好,没有读出无奈与惋惜的语气
师:你邀请你小组的人和你一起读读好吗?
(上课时我运用多种朗读的训练方式:如同桌互读、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第一段开始的几句,读时语气舒畅一点,紧接着要读出转折和一系列上扬的语气。第二段要用低沉的语调展现作者无奈的愁绪。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学生比较到位。]
教学自我评价与反思
这篇抒情散文语言清秀,篇幅短小精悍,是积累语言的良好素材。
1、“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在学习工程中的独特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充分体现了这个原理。我从名言导入,然后创设情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再去听配乐课文朗读。课文的朗读者深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了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接着,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自由品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读到说,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发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还注意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
本页发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