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是著名散文家、画家丰子恺的作品,课文用拟人化且风趣的语言介绍了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作用,课文最后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1.本文的教学按照“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细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讨论的重点可以放在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上。通过介绍手指,既让学生了解了手指的特点,又感受到作者风趣的语言,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结合课后小练笔,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
2.分析作者写出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这段话中,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它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翻倒去时它“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画出描写大拇指形状和体现其“吃苦”的句子,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3.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姿态、性格、作用,利用填表格的形式鼓励学生自学,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会写作方法时力度还不够,今后要加以改进;课堂气氛仍不够热烈,学生发言略显拘谨。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留给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空间。
本页发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