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2-12-05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节课。本节课,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初步体会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复习长度单位厘米。然后,引入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在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1. 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教学本节课时,正好是周一的升旗仪式刚刚结束。我以国旗杆的高度、教室门的高度、一块橡皮的长度为例,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学习新知时,引导学生来猜一猜老师每人准备的白色小卡片大约有多长。然后借助直尺测量,发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从而引出需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2. 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

本节课,要重视对学生长度量感培养,必须建立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的过程中,丰富操作经验,从而培养量感。

【教学片段】

课前,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白色的小卡片。请你拿出来,放在桌面上。请估计一下,这个卡片的短边大约有多长?(指3人说,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同学们估计的结果都不相同,要想知道这个卡片究竟有多长,有什么好办法?谁来说说。

生:用尺子量。

师:是呀!这真是一个好办法。会量吗?(量物体时要注意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赶快拿出直尺,量量看。

生: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3小格,7厘米不到。

师:老师也量了量我们的卡片,我们一起来看看,6厘米还多了3个小格,直尺上这样的一个小格子表示多少呢?就是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另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它是比厘米还要小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mm表示。(板书课题:毫米

1)认识1毫米。

找一找:观察直尺,你也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一小格吗?(手指去点不方便,可拿起铅笔,用笔尖去指一指。)

课件上一起来找1毫米。总结:直尺上任意一小格都是1毫米。

师: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的小格子呢,我们一起来数数,(出示课件)10个,那其他的1厘米里是否也有101毫米呢?请你在直尺上另外找一个1厘米,再数一数。(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cm=10mm并教读关系式)通过我们的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追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尖来帮忙?(因为1毫米很短)

师:是呀!1毫米究竟有我短呢?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不好比划吧?)

2)感受1毫米。

师:老师告诉大家,我们的卡片藏着和毫米有关的秘密,卡片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

看一看:请同学们把卡片平放在我们的面前,看看1毫米是多厚

捏一捏:我们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卡片,并将卡片慢慢地抽出来,感受1毫米。

找一找:请小组合作在学具盒里找一找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光盘、1枚硬币、10张纸的厚度。)课件展示。

3. 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教材的编排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测量小卡片和数学书的长、宽前,老师都先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先估再测,在一次次的体验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本页发表人:  
版权所有 (c) 杭州市西子湖小学 邮箱:xhxzxxx@mail.hz.zj.cn
茅家埠校区:杭州市龙井路76号 310013 电话:87997929
九 溪校区:杭州市之江路40号 310008 电话:86591220
技术支持: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