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学习反思

  发布时间:2022-12-05  

学习了《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标标准》(简称“新课标”)后有很多感悟和收获。与2011版课标相比,新课标在课程理念、学段划分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多变化。印象最深的是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注重主题学习和项目学习。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表现。

1. 核心素养的构成。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把“三会”的表现形式细致化,分别描述了“三会”在小学阶段的具体表现。其中,数学的眼光指的是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数学的思维对应的是逻辑推理能力,数学的语言主要表现为数学意识、模型意识,欣赏数学语言的简洁与优美,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

2. 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其中,量感的培养是本版课标中新提出的,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需要在真实情境中经历度量的意义、掌握度量的方法及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这就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二.重视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

新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到,综合与实践是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要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提高解决实题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的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第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化学习。

1. 关注幼小衔接,积极数学活动经验。

    本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主动表达,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学目标除了包含对“认识货币单位,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等知识学习,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 设计长程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第二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包含“认识年、月、日,认识常见的质量单位,认识方向”等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克与千克”时,可开展“曹冲称象”的主题活动。

3.设计项目式活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第三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涉及“了解负数”等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比例尺后,结合本校校园的实际情况,能制订比较合理的测量方案格绘图比例等。

另外,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还要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上要采用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丰富的方式,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新课标的学习,除了研讨文本,更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实践、去思考。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领会新课程,落实核心素养,我们在路上。



本页发表人:  
版权所有 (c) 杭州市西子湖小学 邮箱:xhxzxxx@mail.hz.zj.cn
茅家埠校区:杭州市龙井路76号 310013 电话:87997929
九 溪校区:杭州市之江路40号 310008 电话:86591220
技术支持: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