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会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认识了圆柱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体积方面丰富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同时,本课对圆柱体积的研究,也将为后续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本节课的设计,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 基于学情,精准定目标。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体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特别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底面积×高”对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有迁移作用,所以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对圆柱的体积不难理解。但如何把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进行转化,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六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历了研究圆面积公式的学习过程,如何继续运用化曲为直的思想来研究圆柱的体积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等学情实际,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用切割拼合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圆柱的体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题的能力。
(3)在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渗透极限思想。
2.回忆导入,沟通促转化。
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并且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出示课题)
回忆: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呢?(长方体、正方体)该如何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呢?
师:是呀!我们通过研究,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方法。还有补充吗?
预设:长方体中的“长×宽”,就是底面积(课件演示:是这样吗?正方体中,底面的“边长×边长”,也是底面积。
小结: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字母公式为:V=sh。
过渡:同学们想一想,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呢?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计算出它的体积呢?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一组,把你们的想法画一画,写一写。
交流反馈:
(1)学生作品展示
(2)教具演示。圆柱底面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扇形,然后沿高切开,再拼起来。像这样,就得到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3.课件演示,方法巧迁移。
在学生经历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后,已发现了圆柱与长方体体积之间的联系,接着借用课件,把圆柱沿着底面直径切成16、32、6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动态展示切拼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从而证实自己的推测,总结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本页发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