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传世名作》课后反思
每个人都有兴趣爱好,我也不例外,从小到大最大的爱好就是绘画,并在大学时读了油画系。油画是西方世界特有的绘画方式,我也对西方艺术相对比较了解。当我要给六年级的学生上《外国传世名作》时,我就觉得我应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世界多元性文化 。
《外国传世名作》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是一堂欣赏课。对于美术老师来说欣赏课很难上,在美术欣赏课中需要学生了解的美术知识很多,除此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修养,开发其思维。
在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作品资料,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我为六年级的学生准备了很多关于作品的故事、作者的故事,学生们都听得非常认真,我知道孩子们都很喜欢听故事,还是有着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时代的发展,电视网络的普及,学生知道的也越来越多,在教学中,当我讲到达芬奇的时候,学生们都很激动,因为自己“认识”他,在电视中见过,但是电视中的人物毕竟进行过艺术加工,在课中我为学生们讲述了历史当中画家们的真实生平事迹。当我分析着这一幅幅传世名作,如《蒙娜丽莎》时,我告诉学生现在这幅名作在美国的博物馆中,全班同学都开始议论纷纷,课后还有学生查找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来与我讨论。
在课堂上,我力求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每个建筑、雕塑以及绘画作品,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人文内涵。时代的大潮推动着西方艺术的发展。如古希腊的艺术作品的主导思想是以人为本,所以他们的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是宁静、庄重的。而欧洲中世纪的艺术作品由于收到宗教思想的极度打压,所以艺术作品就显得呆板、麻木和没有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艺术家又追寻科学和人性,所以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就希望重新恢复到古希腊时期的高度,这也是这个时期被称为“文艺复兴”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