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数字化、自主性、共享性”学教范式探索
——
      当前文章分类: 首页>信息公开>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 2018年01月04日

“高质量、数字化、自主性、共享性”学教范式探索

                        ——杭十三中教育集团2015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2015年我集团将继续践行“高质量、数字化、自主性、共享性”学教范式探索为项目主题的课堂解放行动。“高质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学业成绩为宗旨,努力实现课堂的高效;“数字化”: 依托校园数字信息化建设,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完备可自主选择的硬件支撑,实现校园环境、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应用数字化。“自主性”: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方法;“共享性”:通过小组建设、合作学习探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信息与能力的共享,最大程度地提升学习效能。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实现高效课堂,通过学的方式、教的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和学校解放,尤其是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深度愉悦。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教研组进行学科特质研究,并探索出同一学科不同课型的学教范式。最终,集团将建立名校版、城区版、农村版(紧密型城乡共同体)的课改范式,为基础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二、工作思路:

1、成立课改组织系统,党总支的领导践行群众路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每两个班的任课老师形成小团队,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研讨和交流,创新和研究出最适合的课改模式和经验,组间交流和归类,最终形成学校的课改模式和经验;分管教学校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组织和协调教学,分管德育校长、学生处主任和年级组长来管理和监督德育,对班级管理、小组文化建设方面进行指导和统领。学生小组文化建设的培训下放到每个教师,设立德育导师制,每个老师负责一至两个小组,共同学习、反思、评价并提升。

2做好后勤服务,保障硬件标准化和平安校园建设,协助财务预算,翻转课堂、微课、云视窗、电子白板等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拓展教育教学的时空;交互式的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升级,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交互教学提高学习效能。课堂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棒球社等优秀的社团资源、劳技中心、心理辅导站;联合社区、课外辅导员等社会力量,编好用好个性化、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多元发展。

3、工会关爱,举办幸福感论坛、沙龙等,打造“美丽学校”。借“美丽校园”、“美丽课堂”、“美丽班级”、“美丽教师”、“美丽学生”五美建设系统推进课改。让课改的内涵与形式得以体现。尤其强化“美丽学生”和捆绑式的“美丽小组”评价,星级学生评比:课改五星(参与之星、展示之星、点评之星、勤奋之星、进步之星);两优(优秀小组);社团之星;服务之星等。在星级学生的基础上评出“美丽学生”。评比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4、科研服务教学,打造“能教能研”的教师团队。邀请专家针对学校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借助上级的力量开展各种团体培训,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学习交流,规范校本研修,班主任间小组文化建设方面的培训交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主题式研讨;用考评和奖励机制鼓励各级各类名师、首席教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等在理念的转变和行动上都起到带头作用,参与学术节、社团文化节、论文、课题、教学技能比武等。

三、工作措施

1.课堂的解放:“生本、开放、高效”

(1)导学案的编制与微课的制作。“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前提是学生学会自主预学,教师善于预学指导。“导学案”就是重要载体,导学案编制的研究贯穿于整个课改过程,集团倡导问题式导学案和用微课代替部分纸质导学案,开发多样导学方式。

(2)课堂范式的研究提倡“兼容并蓄”的教师个性化高效的教学模式。导学课堂内含五大元素,即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及时评价和团队归属。基本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自学及反馈、组学及反馈、展学及反馈不放松。力求“自学要充分、展错是要点、反馈要及时”。

2.学生的解放:“明礼、崇学、阳光”

(1)四形并塑:学生公民意识培养

自主课堂中培养新公民“参与+互助”的意识。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改革,建立立体的交互的互助关系,模仿社会形态的的课堂生活,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社团活动中培养新公民“民主+责任”的意识。“自建?自治?自助?自评”型的新型学生社团,在课程管理上采取学生自助形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选修课程(自助)。在社团活动中实施现代公民意识教育。

主题活动中培养新公民“合作+竞争”的意识。系列化整合集团德育品牌活动:“阳光”英语节、心理辅导活动月、社团文化节、民族活动月、科技体育节、绿色阅读节等,突出学生的合作性、参与面、适度的竞争性。

自主管理中培养新公民“规则+监督”的意识。让学生构建“管理规则”,建立“监督”体系,坚持在实践中“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的理念,注重发挥学生自主精神,创造潜质和主人翁责任感。

家校活动中培养新公民“忠孝+礼仪”的意识。处于一个竞争与合作又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学生的“忠孝与礼仪”的意识越来越需要在活动中有意识培养。

(2)以学习共同体文化建设为载体

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合作小组建设是课改实践的重要载体之一。(1)定期召开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交流会,学生处和教导处听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关于小组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建设性解决策略,整理汇总推广。(2)定期开展学生培训活动,学习小组长培训明确组长的职责;行政小组长例会了解一周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培养学科组长,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3)通过班级软硬件的完善,促进小组文化的建设。讨论酝酿制定组名、组训、口号、组徽等,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根据班规制定组规,从自学、讨论、展示、完成导学案等情况确保每个同学都能明确具体做法。每周组织一次小组活动,如开组会、座谈等,和谐组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小组凝聚力。

3. 评价的解放

(1) 以“鹰”文化渗透进学生综合评价体系“雏鹰卡”、“翔鹰卡”、“雄鹰卡”三鹰学生激励制度更具实效性,并与杭州市综合素质评定体系相匹配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标准,全面德育导师制,尤其做好每月、期中、期末的书面性针对性过程性的评价。

(2)课堂过程评价表的使用每个教室前黑板都设置课堂过程评价表,内容包含:预习、探讨、展示、点评、规范五个部分,结合班规,征求学生意见,规范要求给予加分或扣分。每个小组安排一名组员记录每堂课的量化评价分值,并作为班级每周一反馈,每月一总结,每季度“五星两优”评比依据。

4. 教师的解放:“爱心、责任、高质”

以易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文化作为师德建设的主抓手,培育崇文尚义的价值文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乾坤人生来激励和规划教师的职业生涯。根据教师不同年龄层规划和开展的“起航、远航、领航”三航工程。在推进名师工程、“三航工程”的同时,开展“美丽教师”、“星级教师”的评选活动。由各教研组牵头对照评选标准,采取听课、评课等形式对参评教师进行考核。评选结果将公示并隆重颁奖。

5. 文化的解放:“大气、和谐、数字”

文化建设是课改推进的核心,营造与之相匹配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小组文化、个人文化,是课改顺利推进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校园文化不应该仅仅在墙上,他体现的不仅仅是校长的意志,他更应该满足学生的需求,像阳光一样洒向行进中的所有教师和学生。围绕“团结、和谐、宽容、大气”八个字,其中“和”为中心字,让每一个角落都能说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是我集团的理念追求。





 
主办: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   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55号   电话:0571-28879123   浙ICP备0500199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925号